週末的時候,一家人好不容易團聚在一起,肯定有說不完的話,可有些家長卻發現,孩子跟自己似乎沒話說,你在客廳看電視,他關著房門玩手機,你問他十句,他回你一句,這關系,怎麼看都透著兩個字:「冷淡」。
俗話說「母子連心」、「父女情深」,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著難以割舍的血脈親情,彼此原應充滿溫情和關愛,但是為什麼孩子越來越大,卻似乎跟父母越不親了呢?
其實,不是孩子越長大越跟父母不親,而是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沒有搭建好跟孩子親密關系的基石,從而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一定的情感紐帶。
也就是說這種不親,其實從小時候就是如此,而不是長大后才出現的。
有一位深圳的林先生分享過他的故事。
小時候他的媽媽對他很嚴厲,只要犯了錯就會被罰站或關小黑屋。
6歲那年,他誤吞了一個小哨子,但是害怕被媽媽責罵,選擇了隱瞞。
此后20多年,他反反復復得肺炎,被折磨得痛不欲生,也不敢告訴父母。
直到有一次肺炎復發,咳得不行了,才去做手術取出了這枚哨子。
他說:「我不敢說出來,因為父母不會安慰我,還會把事情擴大化,把所有責任都歸結到我身上,那樣太心累了……」
童年時期,孩子和父母接觸最多,關系也是最親密的。如果父母動不動就責怪、抱怨孩子,給孩子太多的「負反饋」,久而久之,孩子為了自我保護,就會關閉彼此溝通的渠道,甚至對父母樹起「心墻」
李林在學校里被幾個高年級的男同學勒索要錢,他寧愿把午飯錢省下來給那幾個同學,也不敢回家告訴媽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