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孩子回了一趟老家,跟我爸媽閑聊時,我媽就說起了我小時候的一個玩伴大壯。
我媽說,大壯現在混的越來越好,前段時間回家鄉搞助農項目,投資了一千多萬,真是大手筆,了不得。
我爸接過我媽的話茬,接著說,小時候大壯就是你們一群孩子的娃娃頭,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時候就看著有出息。
其實,說起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民諺,很多朋友都聽到過,說的是通過一個人小時候的性格秉性、行為方式,就能看出他未來的狀況。
不過話說回來,我想很多人可能都跟我一樣,覺得這種說法有點言過其實,畢竟一個人的成長,還會面臨各種環境的考驗,怎麼能單純依靠兒時的一些表現,去預測他的一生呢?
但事實上,當我後來深入了解這句民諺背后的科學依據時,我才發現,可能這句話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有一定的道理。
眾所周知,孩子的身心成長,就像四季農事一樣,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一般而言,3歲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心理學家布魯姆就在研究中發現,如果將一個孩子在17歲時的智商,設定為100%,那麼其中的50%都會在3歲前發生。
由此,我們就能看出3歲前,對孩子的智力以及大腦潛能的開發,有多麼的重要了。
除此之外,從心理學角度出發,7歲之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階段,心理學上也叫做「潮濕的水泥期」。
顧名思義,也就是說7歲之前,孩子的性格,就像是潮濕的水泥一樣,有著非常大的可塑性。
而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85到90%的性格、行為表現以及理想的生活方式,都會在這一階段形成。
不僅如此,英國的卡斯比教授,原先為了驗證7歲前這個階段,對一個孩子的一生而言,究竟有多麼重要以及有多大作用,就對當地的1000名7歲以前的孩子進行了一項長期的跟蹤調查。
等到這批孩子達到26歲的時候,卡斯比教授對他們進行了面談,并對孩子周邊的親戚朋友進行了走訪,結果發現,這群孩子在7歲前所展現出來的行為、思考方式,準確的預示了他們成年后的狀態,并且幾乎與7歲前并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由此卡斯比教授得出結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