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過了恰當的次數,你說得越多,越嘮叨,說服對方的效果就越差。
除了我們在「講道理」時,身體語言占比大,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6歲前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心理學家皮亞杰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叫「三山」實驗:工作人員與孩子面對面坐在桌子兩端,中間擺著幾座假山。
研究者問孩子看到了什麼,孩子如實說。接著,研究者又問孩子工作人員看到了什麼,孩子的回答,依然和前面的一樣。
皮亞杰用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幼兒期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世界,難以認識到他人的觀點。
也就是說,你不允許孩子把水灑在地上,因為在你看來,地板臟了很難清洗。但在孩子那里,他意識不到這個觀點,他只是覺得好玩而已。
而你阻止他,不讓他玩,他難以理解,也就聽不進你的道理。
●6歲以后的孩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脫離「自我中心」,但此時,他卻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你的道理,是你的道理,他有他自己的道理。比如你說:「你要好好學習,不然長大后沒出息。」
如果孩子不愿聽,他就會反駁你:「我可以當明星、當網紅,只要會唱會跳會打扮就行了。」又或者說:「我可以當專業游戲玩家,不需要努力讀書。」
你有你的道理,他有他的道理,而且,他不喜歡被你的道理打敗。
基于以上這些原因,你會發現,孩子的「叛逆」來得越來越早。
剛開始你的道理還管用,但慢慢的,孩子就把你的話當耳邊風,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你可能會說:「作為父母,難道就不跟孩子講道理,不教他做人的準則了嗎?」
我們之所以跟孩子「講道理」,是希望他能按正確的方法行事,做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有良好的品德不走彎路。
但其實,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為,有很多種方法。而講道理,卻是下下策。我們可以試著做這兩件事:
✔遵循準則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