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培養一個內心強大、自信的孩子。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似乎很敏感、脆弱、自信心不夠。
那如何判斷,他是自卑,還是只是暫時能力不夠呢?
心理學發現,如果孩子不愿意做這3種事,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
自卑的孩子,他們大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害怕表現自己。
我們想要孩子參加比賽,他卻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我們想要孩子競選班委,他連連擺手,說自己選不上;我們想要孩子組織做某一件事,他說他做不到。
他還特別害怕成為焦點,不敢表現自己,不敢將自己暴露在大眾面前,只想隱藏自己。
若某件事做得好,別人夸他,他會特別不好意思,甚至手足無措、出現窘態:「沒有沒有,都是運氣好。
因為自卑的孩子,一旦表現自己,就意味著要接受很多人的目光。而一旦知道別人在看他,他就會格外在乎自己的一言一行,生怕出錯,導致放不開、局促不安、過于緊張、壓力大。
而且,當被大家關注時,他的情緒也很容易被別人帶著走。別人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評論、一個眼神,都可能讓他內心難過很久。
即便他已經做得很好了,但他注意到的,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極少數反對的聲音。
甚至很多天后,他還在「回想」那個場景,「回味」受傷的心情,很多天都走不出來,從而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而為了避免被談論、被關注,他也就盡量不去表現自己,盡量將自己「隱藏」在人群里,不被別人注意到。
《自卑與超越》中提到,一個人不敢社交,是源于不自信,他擔心一旦與人拉近距離,身上的弱點就會被人「看穿」ADVERTISEMENT
自卑的孩子,總擔心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也覺得自己不值得被認可、被愛。所以在人際關系里,他盡量與人保持距離。
很多時候,他不是不愿意和別人交往,而是不敢。
他害怕別人拒絕他、言語傷害他,或者相處多了,他擔心自己身上的缺點會暴露出來,導致別人不喜歡他、貶低他。
為了避免受傷,他干脆讓自己宅在家里、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大敢融入社交關系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