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放在哪了?!」
「每天除了玩,你還知道什麼?」
「再不找出來,你今天晚上就別想吃飯!」
老師讓家長訂正檢查作業,把兒子書桌翻空了都沒找到。
群里問了一圈,也沒人回應。
看到書桌上,書本、紙巾、水瓶、玩具,隨意擺放。
媽媽直接崩潰了,忍不住對孩子大吼。
這不是第一次丟三落四了。
每次聽到兒子問,橡皮去哪了?本子怎麼不見了?都很頭大。
房間一團亂,成績也一團糟,看著煩心。
這是網上一個寶媽的推文。
孩子的生活習慣,決定了孩子的學習習慣。
看一個孩子是不是學習的料,從他的房間狀態一眼就能看出來。
01
房間狀態,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好的居住環境,會讓孩子更聰明。
美國生物心理學家馬克,曾做過一個相關的實驗。
他把同一批小老鼠,隨意分成兩組。
一組,放在光線充足、大且寬敞整潔的環境下。
另一組,放在光線昏暗、空間狹窄且無序的環境。
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
在整潔有序的屋子里生活的老鼠,大腦發育更好。
這個實驗說明,在好的房間狀態下生活,能促進大腦更好發育。
俗話說:眼睛看到的是怎樣,大腦就會怎樣。
家里亂糟糟,孩子大腦也會變得不清晰,一團亂麻,發育遲緩。
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習吃力,成績跟不上。
表姐的女兒,五年級,學習很努力,經常熬夜到凌晨。
但每次成績出來,卻排名靠后。
春節時,我去做客,表姐的女兒正在客廳茶幾上寫作業。
上面零散放著折角的書本,還有玩具、梳子、茶杯,雜亂不堪。
我觀察到,她寫作業時,眼神飄忽,無法集中注意力。
一篇古詩,背了大半天,都沒能記住。
這就是原因所在。
周圍環境干擾因素太多,就會爭奪注意力,導致記憶超載。
不解決這一點,花再多時間,再怎麼努力都沒用。
在我的建議下,表姐花了3天時間,把堆滿東西的小房間收拾出來。
為孩子專門開辟了一個干凈有序、可以學習的環境。
沒有了雜物干擾,表姐女兒現在能專注在學習上,成績排在中上游。
哲學教授傅佩榮說:
「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很難開展一個正常的生命。」
居住的環境更有秩序,孩子頭腦才會更清醒,更可靠,更靈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