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個問題: 你和自家孩子關系親近嗎?孩子會跟你無話不談嗎?
后台收到一位粉絲求助,她說:兒子以前和我很親近,從小無話不談,但自從上了中學后就越來越冷漠了。一天和家里說不了幾句話不說,還每天冷著臉,想找他聊聊,也會以「要寫作業」為由堵回來。前幾天還發現, 他的微信朋友圈把我和他爸都屏蔽了,感覺很挫敗,怎麼辦?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這位媽媽的無奈,後來和她聊了聊,發現這位媽媽擔心的問題有很多,既擔心兒子將來考不上高中、沒有特長,又擔心給孩子壓力太大,容易出心理問題,還擔心兒子早戀……
和她一聊,我都有些焦慮了。于是帶入了下,每天無休止的嘮叨、負能量,孩子不冷漠才怪呢!
在我們這個崇尚「孝道」的國家,誰不希望與孩子和和睦睦關系親近?
然而隨著孩子長大,不少家庭都將面臨「 孩子越大越不跟媽親」的問題。
不知何時,以前那個無時無刻都要膩歪在懷里的小人,突然開始跟你疏遠了,這對任何父母而言都是一次打擊吧。
但真相就是: 你可能還沒意識到,我們的孩子正在和我們變「陌生」!
研究人員們做的種種調查,也在給當父母的我們敲響警鐘: 越來越多的孩子,成年后開始對父母變得冷漠。
《騰訊朋友圈親情白皮書》曾發布過一組數據,無情地撕開了大部分家庭中親子關系的遮羞布。
統計數據顯示, 年輕人中有52%的人朋友圈屏蔽父母,而與之相對的是,有40%的父母會逐條查孩子的每一條朋友圈,企圖通過網絡了解自己的孩子。
無獨有偶,有機構針對青少年,做了一次家庭關系的調查,最后展示的數據也讓人有些心塞。
調查發現, 有63%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有43%的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年齡。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 孩子們對自己喜愛的明星、偶像的情況卻了如指掌,比如明星的愛好、星座、血型!
同事青姐家姑娘,前段時間為了見偶像,在偶像生日時特意飛去了泰國,還很用心地做了一大堆應援物。青姐吐槽: 熊孩子在家高冷如冰山,看她朋友圈才知道,人家只是不想理我們而已!
青姐家姑娘從小就有主見,上大學后更是獨立,在校期間,拍視訊、搞自媒體做得風生水起,雖然她家沒有任何「親子問題」,但還是感覺孩子離她越來越遠。
有時會想,難道所有人都難逃「孩子長大就越走越遠」的魔咒嗎?事實證明也并非如此,孩子長大后和媽媽親近的大有人在。
有人總結了那些長大后仍然「跟媽親」的家庭相處模式,發現親子關系好的家庭中,母親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親子和諧,往往是因為媽媽能做到以下3點:
●第一點:6歲之前,母親給予充分的愛與陪伴
兒童心理學認為, 6歲前是孩子和父母建立「依戀」的關鍵期,這個時期若媽媽對孩子產生正向的情感引導,孩子一生都會充滿安全感。
尤其對于 低幼齡寶寶(小于3歲),媽媽的懷抱、哺乳、撫摸、親吻都會成為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也會 促進孩子大腦邊緣系統發育。
要知道,邊緣系統正是孩子自控力和情緒管理能力的關鍵。這個區域發育良好的孩子,長大后會更沉著冷靜,也更善于處理親密關系。
相反,若6歲前,媽媽沒有給孩子正向情感、積極反饋,孩子失落的情緒就會刺激大腦,讓他們感受到「傷害」。 小時候沒有給足關愛的孩子,長大后更不容易相信親密關系。
這些孩子長大后,不知道如何對待關系親密的人,更習慣用冷漠來對抗世界,他們會表現得像個刺猬,對外界充滿防備。
所以,建議孩子6歲之前,媽媽一定要在孩子尋求回應時給予關注,孩子忐忑時,請張開雙臂告訴他「媽媽愛你」。
● 第二點:6歲到12歲,站在背后支持他
心理學認為, 6~12歲是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關鍵。
這個時期孩子的獨立人格開始形成,他們更愿意遵循自己的內心,不再把父母的話當作權威。
他們喜歡見縫插針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腦子里開始冒出各種鬼點子,孩子們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于是 這個階段孩子和父母間的矛盾開始逐步顯現。
再加上,隨著年齡增長,他們交到的朋友越來越多,學到更多知識,慢慢地他們發現原來老師懂得比媽媽多,和同學們一起玩比和媽媽玩要有意思。所以,很多孩子青春期叛逆,就是父母在這個階段用錯了方法。
看過一個紀錄片 《小小少年》,里面有個蟲子的狂熱粉,名叫殷然。他看到任何蟲子都想養養,大部分家長肯定會認為孩子不務正業耽誤學習,但殷然媽媽卻從未說過類似的話,她 不僅沒打擊兒子的積極性,反而陪著殷然一起抓蟲子、觀察蟲子。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媽媽,殷然小朋友的生物知識儲備,連生物專家都要豎起大拇哥。
所以你看, 有個支持孩子的媽媽,會讓孩子的潛能得到前所未有地發展。
●第三點:12歲以后找到時機,得體退出、遠遠引領
12歲以后孩子開始步入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 生理上的急速發育和心理上的半成熟產生沖突,他們一方面極度渴望在精神上擺脫父母的羈絆,一方面又由于心理不夠成熟,導致格外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所以,他們一直在 「獨立」和「順從」兩方面極限拉扯。
這個時期的孩子更加 渴望「獨立自主」「地位平等」「人格受到尊重」,但他們不會平衡「自我」和「父母認同」,導致情緒很容易失控。所以此階段, 媽媽最好的做法就是:適時退出,遠遠引領。
這就需要媽媽們盡可能少批評、少打壓、給孩子一定的自由。 密不透風的管教,會讓這個階段的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尤其青春期的孩子,他們開始格外注重自己在同齡人中的形象,所以自尊心變得很強。孩子們情緒起伏也因激素影響,開始變得明顯。
因此這個時期,媽媽最好的做法就是像對待朋友那樣尊重孩子, 權威者的姿態注定贏不了孩子們已經長大的心。
這也就是為什麼心理醫生中村恒子就曾建議「 進入青春期后,父母要從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分離出來」。
養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但如果媽媽們能做到上面3點,大部分孩子一定會比現在更愿意親近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