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力發展,一直是很多家長關注的問題。
如若誰夸咱自家的孩子聰明、可愛,家長也是心里樂開了花。
很多家長耗時費力、不惜重金帶孩子上早教班,也是希望孩子智力卓越。
其實,孩子聰不聰明,從小都有表現,尤其和孩子的這個部位息息相關。
人們常說「心靈手巧」。手和腦和孩子的心智發展,有很重要的關聯,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顧玉東教授曾提到過:人所有文明成就,都是建立在手的解放上,手和大腦密不可分。
李玫瑾教授也曾經在公開演講中提到: 孩子聰不聰明,完全不用等娃長大,其實看看他們的小手就可得知。
第一個:手指靈活程度
瑞士研究人員發現,手指活動和腦血流之間有正比關系。
手指在做簡單動作時,比不做的時候,血流量要增加10%; 而手指在做精細動作時,腦又會提高不少,甚至高達35%。
實驗中小白鼠的前爪上有3萬根神經纖維;而人的手上,卻多達100萬根。
人之所以稱之為高等動物,就是源于人會創造,有大腦和思維活動。大腦指揮行動,靠手來實現。
孩子從5個月開始抓握東西,到7個月左右拿放物品,再到1歲左右,能夠用小手指捏小顆粒……
寶寶手指越靈活,手部肌肉發育越好,越能開發孩子智商,激發大腦潛能。
第二個:手部力量大小
孩子做很多手上的事情,都需要手部力量的加持,而這是大腦直接控制和指揮的。
比如說小孩子捏豆子、撕紙、用筷子等都需要很好的協調自己的手部肌肉群。
手部力量鍛煉好的孩子,等上了小學后,開始寫字寫作業,會寫的又快又好,不容易酸痛。
第三個:手眼協調能力
等到孩子2、3歲之后,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其實鍛煉的是手眼協調能力。
不要小瞧孩子的每一個動作指令,例如吃飯喝水,對于剛剛習得的孩子來說,要準確的把食物放在嘴里,需要「手-腦-眼」配合才能完成。
手眼協調屬于視覺運動整合能力,是一種精細動作的協調,也是一種學習能力。
這些能力好的孩子,專注力、觀察力都不錯,孩子上學后成績也會出眾。
加拿大神經外科醫生彭爾德,他曾根據大腦與其調動身體不同部位的聯動程度,描繪出一幅「大腦地圖」,也稱之為彭爾德地圖。
他認為,大腦指揮身體的各個部位,其調動的影響有大有小。如果比重大,說明 這個部位對大腦的作用就越明顯。
如果對這個部位進行 有針對性的開發和鍛煉,那麼大腦神經元會接收到相應的刺激,從而變得更加敏捷和聰明。
根據「大腦地圖」,他發現,手、嘴和眼睛所占大腦比重最大。
其中,手指和手掌占到大腦運動區域的1/3,感覺區域的1/4。
因此,有這樣一種說法,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腦」。
嬰兒期的時候,孩子喜歡把手放在嘴里,借此感知外部世界。
幼兒期的時候,孩子無論是無意打人、扔東西、撕紙等,其實都是手部的探索,是寶寶的成長需求,不應該被強行制止。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的聰明才智,觸手可及」。孩子指尖的動作越精細,越能刺激大腦皮層相應的運動區,促進大腦活動。
那麼,怎麼鍛煉呢?
第一:3歲前,自由探索
寶寶在手、口的敏感期時,讓他去自由探索。
寶寶吃手,別去阻止,把他的小手洗干凈,讓他用嘴巴去盡情感知這個世界;
寶寶愛抓東西、亂摸,把一些危險品遠離,讓他去用觸摸可以接觸的物品,感受其間的不同和差距;
讓寶寶多爬行,自由移動可以讓寶寶探索更廣闊的世界;爬行可以鍛煉手部力量,讓寶寶擁有更加靈活的雙手;
陪孩子多玩手部游戲,按摩寶寶小手、玩拍手歌,和寶寶邊玩邊說話,親子陪伴的同時,讓寶寶的小手得到更好刺激和利用。
第二:3歲后,精準練習
孩子3歲后,被動練習的少了,而且也過了手的敏感期。
但是,這個時候,孩子好奇心強,對世界和周邊事物也有了認知和判斷。可以通過一些益智類的游戲,讓孩子繼續得到精準練習。
《寶寶潛能開發涂色書》就是不錯的選擇,可以讓孩子邊玩邊學,手腦并用,不僅讓寶寶的小手肌肉繼續得到鍛煉,更加靈活和協調,而且可以開發幼兒智力,培養藝術細胞。
平時不外出時,我都會陪著妞妞涂上一頁。讓妞妞隨心所欲,想怎麼涂怎麼涂,不要拘泥于必須把特點的色彩涂到框框內。
一些寶媽了解過,很多教育專家不建議教孩子簡筆畫或者涂色書,認為是束縛住了孩子的想象力。
我也曾經一度非常反感,但是當妞妞想涂鴉的時候,她對世界的認知是空白的,但是我也給她畫不了什麼。
直到我看到鄰居小柔的媽媽,是一位大學藝術系的老師,她也給孩子買涂色書、簡筆畫,我才意識到,不是說某樣東西不能用,而是看大人對待的態度。
其實,幼兒涂色,好處多多。通過視覺觀察所要表現的對象,對其進行再加工創造,使得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了拓展;
而且有利于增強幼兒雙手的靈巧性,做到手眼協調鍛煉;畫畫可以表達情緒,對孩子良好個性的構建也非常有幫助。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