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對于孩子出生之后「誰第一個抱」是有講究的,不能亂抱,甚至在很多地區,連孩子的爸爸也不是「第一個抱孩子」的最佳候選人。
至于到底誰應該第一個抱孩子,說法不同,選擇也不同。
孩子出生后誰第一個抱孩子?地域不同,習俗也不同
「小五,包子蒸好了,去給你張姨家送一點」,廚房里,傳來了媽媽的聲音。
「好嘞」,小五說完,就到廚房里,拿著袋子開始裝包子了。
小五住在山旮旯的一個小山村里,村子比較貧困,所以出色的孩子也不是很多,而小五就是村兒里唯一一個考上名牌大學的孩子。
當時在得知小五考上了名牌大學之后,要不是湊不齊路費,整個村兒都差點送小五去上學。所以說,小五在村里可是「名人」,是最有文化的人。
裝好包子之后,小五就準備出門去張姨家,而媽媽這時候也囑咐:「快點的」。
「知道了」,小五不明白,送個包子為啥這麼著急。
到了張姨家之后,看到院子里好多人,都沒進屋,但是看到小五之后,卻著急忙慌的讓小五進去,小五很疑惑,不知道發生了啥事兒。
而就在小五進屋之后,就聽見里屋傳來了嬰兒的哭聲,緊接著是張姨家的人歡天喜地的聲音,之后便 看到接生醫生將孩子抱了出來,然后讓小五抱一下。
小五當時就懵了,下意識的小心的抱了一下嬰兒,醫生便又接回去了。
後來小五才知道,媽媽之所以讓自己去張姨家送包子,其實目的并不是給張姨吃包子,而是讓小五去「抱孩子」。
因為這個小山村有個習俗,就是誰是第一個抱孩子(接生醫生除外)的,那麼 孩子長大以后就會擁有和這個人一樣的成就。
也就是說,小五抱了孩子,那麼這個孩子以后也會變得非常聰明,以后也會考上名牌大學,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對于這種習俗,很多現在的年輕人總覺得是一種迷信思想、迷信行為。
確實,誰抱了孩子,孩子就能夠擁有某種能力的話,真的不太實際。
不過, 關于孩子出生后誰第一個誰抱,還真的有講究,并且這些講究還都是有科學依據的,不注意可能真的會傷害孩子。
寶寶出生后,誰第一個誰抱有講究,3種人要「后退」,并非迷信
第一種:衛生條件不佳的人
新生兒出生之后,自身的抵抗力是很差的,而那些衛生條件不佳的人,身上可能會存在很多的感染源。
這些感染源在接觸到孩子之后,就可能會入侵孩子的肌體,導致孩子生病。所以,孩子出生后,衛生條件不佳的人,是不適合抱孩子的。
尤其是有些人在抱孩子的時候,還喜歡用 手去觸摸寶寶的嘴唇,這種習慣是非常不好的。
手因為經常接觸各種事物,所以致病源也可能是最多的部位,拿手來接觸孩子的嘴唇,真的是最不理智的行為。
第二種:擁有刺激性因子的人
不得不說,如果身上有刺激性因子,不僅不適合抱孩子,甚至就不應該出現在孩子出生的地方,因為就算是不抱孩子,那些刺激性的氣味等因子,也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常見的刺激性因子主要 有煙味兒、酒味兒、化妝品味兒、香水味兒,以及一些工作在特殊崗位的人身上的味道,比如噴漆工、印刷工等。
剛出生的孩子,其呼吸系統也是非常脆弱的,這些刺激性因子很可能會被孩子吸入,而產生一些不良反應,導致孩子身體不適,所以, 身上存在刺激性因子的人是不適合抱孩子的。
第三種:年老體弱、手腳笨拙的人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些寶媽、寶爸、爺爺奶奶等人抱孩子的時候,因為不小心,而將孩子摔到地上,心中就會莫名的氣憤,孩子那麼小,照顧著怎麼能不細心一些,還那麼粗心大意的,看得人都著急。
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孩子在出生之后,那些 年老體弱、手腳笨拙的人,也是不適合抱孩子的。
因為年老體弱的人,很可能連走路都是顫顫巍巍的,雙臂的力量很可能無法將孩子抱起來。
另外,年老體弱的人很可能連自身的平衡都很難把握,抱孩子的時候重心將會發生偏移,極易出現摔倒的情況。
而那些看似精壯但手腳笨拙的人,也是不適合抱孩子的。
雖說他們擁有強大的力量,但是卻不知道怎麼抱孩子,或是抱起孩子緊張得不得了,生怕一用力把孩子弄傷了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反倒很容易導致孩子受傷。
誰才是抱寶寶的最佳候選人?孩子爸爸并非是最佳選擇
一般來說,寶寶出生之后,最適合抱寶寶的人選分為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老輩女性家長,即孩子的姥姥和奶奶,她們有經驗,又是最親的家長之一,抱孩子自然最合適。
第二梯隊:如果姥姥和奶奶都生病,或是有其他原因沒辦法抱孩子,那麼孩子爸就是最好的選擇了,畢竟這可是孩子爸的親骨肉,孩子爸必然會非常上心。
第三梯隊:如果孩子爸笨手笨腳,不敢抱孩子,或是抱起來手很生,那麼只能找一些符合健康條件的、有經驗的近親,或是醫院的護工來抱孩子了。
寫在最后
對于各地的習俗,我們要遵守。但是當習俗與孩子的健康相沖突的時候,我們還是建議更注重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