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小外甥女寧寧過8歲生日,姐姐和姐夫邀請我前去參加。
那天姐姐家來了不少人,還有寧寧的幾個要好的同學。
精致的蛋糕端上桌,所有人簇擁著寧寧唱著生日歌,吹滅了蠟燭。
那一刻,我看到小家伙眼里隱約閃著淚花,臉上揚起了燦爛又明媚的笑容,那是我從來沒見過的。
想起知乎上看到一個女孩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10歲時,她過生日第一次收到了姑姑送的洋娃娃,很開心。
可是媽媽讓她還給姑姑,說:「沒必要,小孩子要什麼禮物。」
于是她含著淚把娃娃還了回去,從此她再也不奢望過生日了,整個童年對她來說都是灰暗無比。
很多家長可能不理解儀式感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認為:
「小孩子,過什麼節日?」
「搞那麼多形式主義干嘛,太浪費錢了.....
.」
但儀式感對孩子來說,絕不單純是去完成一件事,而是和生命中重要的人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這會讓孩子深深體會到,自己是被愛的,是被人珍重的。
每個開朗、陽光、內心富足的孩子,背后一定有個充滿愛與儀式感的家庭。
以下10個家庭小小儀式感,推薦給各位父母。
01
偶爾準備一個
下班小驚喜
有一位爸爸,每天下班都會給女兒帶個小禮物。
有時候是單位食堂的小酸奶,有時候是一個橘子或者蘋果。
偶爾他還會去打印一張女兒喜歡的卡通人物,或者去超市買點女兒愛吃的零食。
雖然都是稀松平常的小東西,卻次次都引得女兒開心得直轉圈。
對于孩子來說,不管東西昂貴或是便宜,只要父母特意送的,他們就可以一整天充滿歡笑和期待。
這正是家庭儀式感的魔力——在日常生活中悄悄播下快樂的種子,讓孩子在愛與驚喜中茁壯成長。
02
每天晚上
全家人一起用餐
如果問童年記憶最深刻的畫面是什麼?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會是——放學回家,媽媽系著圍裙在做飯,爸爸則在一旁幫忙搬桌拿碗;
在溫馨的燈光下,縹緲的熱氣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說,邊說邊笑。
是啊,對于孩子來說,熱鬧的餐桌,就是父母愛的傳遞,也是最幸福的時光。
所以,哪怕再忙,也別忘了和家人在一起,享受一粥一飯。
香港前特首林鄭月娥平日工作繁忙,卻很少缺席兩個孩子的一日三餐。
她說,「只有餐桌能讓一家人聚在一起,坐下來好好地聊聊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