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區門口碰到鄰居雪琴帶著倆兒子玩,就攀談了幾句,正說著,雪琴家二寶哭著跑過來:「媽媽,哥哥打我。」
雪琴皺皺眉頭,孩子越哭越大聲,她大喊道:「哥哥,你過來,為什麼又要打弟弟?」
大寶站在一旁沒有動,低著頭,直摳手。雪琴抱起哭鬧的弟弟,說:「都不要玩了,回家!」哥哥一聽要回家,立刻不干了,哇哇哭了起來。
倆孩子都哭簡直是要命了,雪琴索性誰也不哄,就一直看著他們哭,邊跟我抱怨:「最近哥哥總動手打人,怎麼說都沒用!你說這是親哥倆,打了還好說,要打了別人,可怎麼弄?」
雪琴的擔憂我能理解,因為我家倆兒子也經常這樣。孩子們之間發生沖突,很常見。但他們能否意識到打人的問題是什麼,其實是取決于家長的解決方法。
孩子動手打人的情況
兒童心理學家:3-4歲的孩子到了動作敏感期,會喜歡用打人的方式表達自己。
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常常都是無意識的,情緒上來就會發生推搡的行為。但很少有孩子是因為想要「欺負」對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攻擊[性.行.為]」。因此對待孩子之間的沖突,尤其是動手打人的孩子家長要理性對待。
1、因力量控制不好而導致的
大寶幼兒園有一個小女生朵朵,很乖巧也很懂事,但總有小朋友告狀,說她欺負人。老師觀察過幾次后發現,朵朵每次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都會先拍拍對方肩膀或拉住對方。但朵朵比同齡孩子長得高大,每次和對方肢體接觸,不是弄疼別人,就是把小朋友拉倒
。
這種行為顯然不能稱之為「打人」,是因為孩子還不會控制自己的力量而造成的。
Tips:當家長發現寶寶有這種情況,可以先告訴孩子,想和別人一起玩,還有別的方式,并非拉住對方才可以。當你想表達友好,可以微笑,可以用語言溝通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