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一位心理學老師講課,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經濟學家和生物學家一起去散步,走著走著,生物學家突然站住不動,并朝經濟學家做了一個「噓」的手勢。
經濟學家立馬屏住呼吸,不解地看向生物學家,怎麼了?
生物學家豎起耳朵,朝四周觀望,然后指著一處草叢回答說:「那里有蛐蛐的聲音。」
說完,他走過去撥開草叢,果然有一只小小的蛐蛐蹦了出來。經濟學家佩服地豎起大拇指:「這麼微弱的聲音你都能聽到,我是完全沒有感知到它的存在。」
生物學家回答說,這也沒什麼,我天天研究生物,滿腦子都是它們,自然能更敏銳地捕捉到它們的蹤跡。
生物學家正說著,只見經濟學家把草叢撥開了一些,然后撿出一枚硬幣。
這回,輪到生物學家吃驚了:「我剛怎麼沒注意到這里還有一枚硬幣?」
經濟學家也不以為意地回答:「哈哈,它的光一閃的那剎那,我就看到它了。」
我們平常也會遇到這樣的事,誰對某方面更擅長、更了解,他就更能注意到這方面的信息。
這其實也是《心理暗示力》中提到的一個法則「吸引力法則」——就是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就會更關注哪里。
如果把這個故事運用到我們育兒生活中,可以理解為,那些更自信、更積極、更正向的孩子,他遇到問題,首先關注到的,會是那些能激勵他、鼓舞他、給他勇氣和自信的部分,然后勇往直前。
而那些比較消極、自卑、認為自己差勁的孩子,他遇到問題,敏銳捕捉到的,一定是那些能證明他確實很笨、很差勁、做不好的部分,然后越來越平庸。
「吸引力法則」也是暗示的力量。
孩子接收到的暗示是什麼,那麼他很容易就認為自己是怎樣。
如果我們日常能以身作則,引導孩子常把以下4句話掛嘴邊,那麼暗示孩子長大能「干大事」
一位寶媽說,有一次她跟著手機視訊鍛煉身體,抬腿的動作實在太痛苦了,她跟練不到一分鐘就堅持不下去了。
就在快放棄時,她想了想自己變瘦后穿著連衣裙美美的樣子,于是咬著牙,每抬一次腿就大聲喊:「我能做到!」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