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上大學,13歲讀碩士,16歲讀博,是當時最年輕的碩士生和博士生。
這傳奇的履歷,來自張炘煬,一個曾經轟動全國,被譽為「神童」和「天才」的男孩。
十多年過去,他怎麼樣了?
不久前,張炘煬接受了媒體的采訪。面對鏡頭,他坦言,自己當年讀博后,花了八年時間才畢業,卻在科研上完全失敗。現如今,他無業無房無貸,跟朋友合伙接項目掙錢。
重回公眾視野,以前那個充滿銳氣和斗志的少年已變成了神情漠然、自甘平庸的男子。而在心態方面,張炘煬的改變尤其明顯。
他開始向現實妥協:「理想多少錢一斤?好吃嗎?」
他樂于躺平擺爛:「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輩子。」
他決定心安理得的啃老到底:「我一輩子不工作都可以,靠父母。」
昔日神童的經歷,讓人感慨萬千。他頂著耀眼的光環,生命一度被按下快進鍵,遙遙領先于同齡人;可最終卻泯然眾人,成為了現代版的傷仲永。
在張炘煬身上,有這樣三個教育真相,值得我們家長深思。
真相一:控制不是愛,對孩子只有傷害
回顧張炘煬的成長路,不難發現這是一個「高開低走」的典型。
從小到大,這個天資聰穎的男孩確實在學習方面表現出了異于常人的潛質。
不到兩歲半的時候,他便已經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并且學習任何東西接受能力都特別強。
張炘煬的父親發現了這一點,于是果斷讓他五歲時便提早進入了小學;隨后,他又不斷跳級,最后用不到兩年的時間讀完了小學階段的所有課程。
上國中后,張炘煬同樣學得游刃有余,而他的學習進度也在父母的安排下一再被提速。就這樣,在2005年,年僅10歲的張炘煬參加了大學聯考,并且以505分的成績考入天津師范工程學院,成為了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
此后,他又相繼攻讀了碩士和博士學位,一度創下史上最年輕研究生的紀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