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的電子屏上跳出一個刺眼的數字:294艘。這是自二戰以來美國海軍現役艦艇數量首次跌破300艘大關。與此同時,太平洋另一端的衛星監測圖上,中國海軍艦艇的標識已突破400艘,其中70%的艦體反射著嶄新金屬光澤——一場改寫全球海洋秩序的力量更迭,正以鋼鐵與數據為筆墨悄然書寫。
美國海軍的「退役潮困局」
冷戰末期的美國海軍曾坐擁594艘鋼鐵巨獸,掌控全球14個關鍵海域,波斯灣油輪、太平洋島鏈皆在其陰影之下。
如今,這支「無敵艦隊」卻深陷退役漩渦:服役50年的尼米茲號航母明年將告別海洋;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僅剩9艘苦撐門面;連最先進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首批艦艇也已超齡服役30年。
更嚴峻的是,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的干船塢嚴重短缺,核潛艇維修積壓如山,航母大修周期被迫延長至1年以上。戰艦老化的速度,已遠超美國工業的補給能力。
造船業的崩塌讓危機雪上加霜,威斯康星州的馬里內特船廠承擔著10艘「星座級」護衛艦的建造合同,卻因焊工短缺,年產量僅1艘。
25歲的焊接工安德烈尼坦言:「伙伴們寧可組裝垃圾車也不愿來船廠——這里又累又危險!」美國海軍部長托羅哀嘆勞動力留任率「極其糟糕」。
而「星座號」護衛艦的荒誕遭遇更具象征性:本計劃直接套用法意成熟設計以縮短工期,美軍卻執意修改85%的指標,導致首艦交付推遲3年,成本飆升數億。
此消彼長間,美國海軍任務負荷率飆升至46%——近半數艦艇長期漂泊海上,剩余艦船在維修與訓練間疲于奔命。俄羅斯智庫一針見血:「艦隊規模僅有冷戰一半,任務量卻翻了一倍!」
中國海軍的「工業奇跡」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