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小姐姐的18坪老破小,改造翻身只花了1萬3?朋友都羨慕:房子越小越溫馨
攝影師林喜山的家,在湖南長沙一個舊小區中。
那是一個很老的、面積不足18坪的兩居室,每到陰雨天氣就又暗又潮濕,但也別有一番風味。
天氣好的時候,陽光便會眷顧整個小院子,襯得藍色木門、人字型木地板和《重慶森林》同款的窗戶,都有種舊派電影般的浪漫質感。
2021年8月27日,林喜山像往常一樣結束工作回家,經過小區垃圾站時,遇見了一只生著病的小白貓。
她把小貓抱回了家,在院子里搭了個窩,想著一邊治病,一邊尋找原主人。
不過,隨著小貓的身體逐漸好轉,還從當初的不到2kg,長到現在的4kg,也不見有人來找,林喜山干脆自己將它養著,還取了個名,叫尤達(Yoda)。
而「尤達」的含義,是希望它能擁有治愈的力量。
除了尤達之外,家里還有四只貓,都是林喜山陸陸續續撿回來的。
它們陪著林喜山,一起在這個被歲月洗禮過的老房子里,感知著四季的變換。
房子雖然狹窄,但林喜山還是很任性的騰出了一個區域做餐廳。
這里是一進門的房間,最早被房東設計成了客廳,冰箱和沙發擺在里面,無比擁擠。
協商過后,她搬走了所有的家具,并把這間房做成了餐廳。
地面刷了一層米白色瓷磚漆,墻面也重新修復了一下,搭配上老家具,很有復古的韻味。
餐桌就擺放在窗戶下,天氣好的時候,可以沐浴著陽光吃飯或閱讀。
墻上的鹿角掛鉤,用來懸掛出門時的常用物品,方便隨手拿取。
掛鉤旁的洞洞板,讓更多雜物都有了妥善的安置之處。
下方的鞋柜則可以將鞋子收入其中,保證進門空間的整潔有序。
其實林喜山不太擅長收納,家里雜物又太多,干脆直接擺了幾個封閉式柜子儲物,柜門一關,視覺上就整潔了。
紅色冰箱搭配斑駁的老柜子,沖突又和諧。
林喜山曾經動過請木工做整套櫥柜的念頭,但想到房子是租的,退了之后也帶不走,就放棄了。
但廚房看著太寒酸,她便選擇了成本低、易拆洗的布簾,去改善這種情況。
台面上的墨綠色簾子,是家里絲絨材質的舊窗簾,量好尺寸請裁縫改好,自己買了伸縮桿安裝。
缺點也不是沒有,儲物功能一般,僅限于遮丑。
地面重刷了瓷磚漆。不容易藏污納垢,清潔難度變低。
墻上用來補充收納的置物桿,是從以前做的民宿里拆下來的,擱板則是撿來的整塊木板切割的,買支架安裝上去就可以了。
目之所及的很多物品,都是舊物利用。
其實,每次物品有缺口的時候,林喜山都會仔細想一下,有沒有現成的、可以使用的材料, 把無用之物變得可以長期使用。
林喜山的家其實是兩室一廳的戶型,因為和男友一起住,需要保留各自獨立的空間,便將原本的臥室和工作區換了個位置。
之前的臥室,變成了男友的書房,現在的陽台和臥室則是林喜山的地盤兒。
臥室改造前后
工作區改造前后
打開餐廚區域的白色玻璃門,便能抵達客廳和臥室。
如果說廚房,是被「無用之物」建立起來的,那麼客廳,就是老物件的「展覽區」,貧窮且文藝。
房間里一部分物品是撿來的,還有不少是舊貨市場淘的,它們都是她林喜山需要的樣子,也是她人生的一部分呈現。
陽台和客廳交接的地方,做成了一個閱讀角。
從書架上取一些喜歡的書籍,放在小置物架里,再在台面上擺上幾支繡球,打開暖光的台燈,即便在陰冷潮濕的梅雨季節,也顯得溫暖至極。
三年前買的藤編沙發,是家里少見的新物件。
剛拉回來的時候,它新得有點發亮,林喜山將木質的部位都打磨了一遍,營造出了做舊感。
平日里貓咪們上去抓,她也不阻攔,經過日積月累的使用,它已經和其余八九十年代的家具融為了一體。
不少人建議林喜山把舊家具刷漆改造一遍,但在她看來, 這種被歲月雕刻過的痕跡,才是珍貴之處。
因為屋子小,家具只留了一些必要的,破舊卻不失精致。
電視墻的位置沒有傳統電視+電視柜,直接留白當做投影幕布。
結束繁忙的工作后,窩在沙發上選一部喜歡的片子慢慢看,自在又舒適。
為了避免采光不好、樓層低的小戶型視覺上昏暗逼仄,除了盡量減少家具數量,林喜山還在色彩搭配上下了功夫。
比如墻面和家具盡量都選淺色,深色地板用大塊的米色地毯覆蓋。
另外,她還在墻上掛了一面小鏡子,充分引入自然光線。
一張木質雙人床放在沙發左側,旁邊是衣柜和掛衣桿組成的衣帽角。
兩個人的物品不算多,這些收納空間足以滿足日常儲物所需。
衣帽架是撿來的次品,林喜山撿了樹枝和木條讓男友將它重新修復。
修好后沒有補漆,保留了獨一無二的手工痕跡。
床頭左側的小綠燈,是整個空間的點睛之筆,搭配上同色系床品,在大面積木色的映襯下,顯得生機盎然。
睡眠區對面,是單獨開辟出的儲物區,兩個舊斗柜擺放在這里,收納著書籍和一些漂亮的杯盤碗碟。
旁邊的靠墻而立的鏡子,既方便出門前整理儀表,又能延伸視覺面積。
陽台與客廳相連,只有4.6㎡大小,卻因為有兩扇大窗戶,成了家里光線最明亮的地方。
林喜山的工作間便在此處,柜子、桌子、凳子,包括編織籃都是撿來的。
綠色柜子的玻璃是后安裝的,用的是家里閑置的海棠玻璃。
除了工作台和座椅,陽台幾乎被鮮花和綠植填滿了,遠遠看過去,滿眼舒適。
房東說,上一任租客,在這里住了兩年,都未曾踏入院子一步,導致這個本該精致浪漫的地方,變得雜草叢生。
林喜山住進來后,簡單修復了台階和地面,砌了一個花池,又刷了外墻,才有了如今的樣子。
花園里的物品不是小區里撿的,就是朋友送的,一些損壞的物品也被二次利用,做成了花架或花盆。
每株植物都是林喜山從小苗開始培育的,能留下的都是皮實的種類,雖然不多,但一年四季都有花可賞。
天氣好的時候,把桌椅搬到屋檐下,坐在這里喝杯熱奶茶,看看花和貓,便又有了新的勇氣去抵抗歲月綿長。
在這個老房子里,林喜山已經住了四年多。
它就像一位充滿智慧又很仁慈的老人,包容著她的一切變化。
老房子里的生活,讓她逐漸變得不再為物質所累,過去不加思索的購物習慣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秉持著出多入少的原則,盡可能少地擁有一些重復的、使用率低的物品。
安全感,已經不再需要把物品放得滿滿當當來滿足。
一日三餐也變得簡單而純粹,大部分時間都自己做,偶爾外出吃飯,也不會選擇過度加工或者能快速滿足味蕾的食物。
雖然直到現在,林喜山的家看起來還是很破舊,物品也不多,但她很喜歡這種寧靜、極簡的日子。
看起來破舊但處處舒適的角落,都被她整理的精致干凈,桌子旁邊會擺花和一些綠植,增添屋內的顏色,沙發和一些家具擺放規整,每周清掃一下灰塵,付出了不少精力,卻也收獲了更多的妥帖。
畢竟,家不僅僅只是一個容器,也是可以承載生活的地方。
一轉眼,長沙又入了秋。
林喜山從花市帶回了粉色的玫瑰,放在家里風干。
風干后,她又將玫瑰與洋甘菊和青皮的橘子搭配在一起,一半的秋天便已經被囊括在內了。
接著,她又給床換上了新買的四件套,拆開包裹的時候,被藤編籃子里隱藏的詩句驚喜到:
I like to feel your eyes on me when I look away(我喜歡我望向別處時,他望向我的目光) 。
那麼,就以這詩意的方式,來度過整個秋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