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幾年大學聯考高分孩子的家庭背景中,我們能看到很少有從特別貧困的家庭中出來的。從整體統計來看,富裕家庭中孩子將來依然富裕的比例,比貧沒錢家庭中孩子變富裕的要高很多。
有這樣的結果,除了家庭占有的資源不同外,還與他們的教育方式不同有很大關系。特別是一些在比較沒錢的家庭中廣為流傳的錯誤教育觀念,限制了許多孩子的發展。
越沒錢的家庭,父母越有三種壞毛病——
有位媽媽帶孩子吃快餐的時候,小朋友本來比較高興,但是吃著吃著,媽媽突然就說「你知道這個套餐多少錢嗎?差不多是我一天的工資。我辛辛苦苦工作一天才換來這頓飯,你要好好努力。」
這個孩子的情緒顯而易見變得低落了,機械地咀嚼著,媽媽好像感到高興了,覺得自己的教育很成功。
在離開的時候,明顯地能感受小朋友的動作變得很拘束,也不敢與別人對視,好像這個快餐店是有錢人待的地方,他這樣的沒錢人不配進來。
用家里很沒錢這樣的話鞭笞孩子要好好學習,有出息之后知道感恩,是很多家境不好的家庭會用的教育話術。
但是這樣的話語只會成為孩子的負擔,而且父母經濟情況不好,孩子就得好好學習?不應該是父母好好工作嗎?
家庭作為孩子的避風港,他信心、勇氣的來源,當然可以不夠富裕,但也不是父母「拖累」孩子的借口。
家里有沒有錢,孩子長大之后自然看得出來,想讓他們努力學習、將來努力賺錢,父母就先做一個好榜樣,告訴子女,即使是我們這樣貧沒錢的家庭,只要努力也能過得不錯。
有位網友向大家尋求幫助,他表示自己的內心很是矛盾,三觀受到沖擊。
他從小就過著不錯的生活,媽媽會給他買各種名牌衣服、鞋子,想要補課的時候,幾百一節的課也毫不猶豫地報了,但是一到大學之后,媽媽的整個態度就變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