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位朋友說,她兒子從出生開始,就是外婆帶,一帶就是6年。
後來孩子上小學,事情不多了,只需要接送孩子和做飯。外婆就想著,也得顧一下自己家,便回去了。
于是,奶奶過來接管。做飯、早晚接送,奶奶也是風雨無阻,就這樣把孩子帶到國中。
兒子長大,兩位老人也算「功成身退」了。平時放寒暑假,兒子去奶奶家住的多,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兒子才去外婆家走走。
有一次放假,朋友一家子計劃去看望外婆。沒想到,兒子卻只顧玩手機,半點不情愿:「我就不去了,你們早點去早點回吧。」
朋友有些生氣:「你從小都是外婆沒日沒夜帶大的,那時候外婆走到哪你跟到哪,怎麼現在去看看她都不樂意了?」
兒子也不甘示弱:「那時候小,再說我都不記得了。我現在長大了,只想自己待著,不想走親戚。」
聽到這話,朋友真的很傷心。
兒子日常去奶奶那,都說是「回奶奶家」,而去看望同樣帶過他的外婆,卻說成了「走親戚」。
朋友真是替自己媽媽不值,難道這就是奶奶和外婆的區別?外婆不管付出再多也只是「外人」?
如今帶娃,老人幾乎成主力軍。而這些老人里邊,有不少就是外婆。
很多人會問,如果6歲前外婆帶,6歲后奶奶帶,孩子長大會更孝順誰?難道孩子真的會忘記6歲前的記憶,只記得6歲后帶他的人嗎?
答案有些扎心。
如果孩子6歲前是外婆帶,但6歲之后,外婆退出了孩子的生活。慢慢的,孩子確實會跟她關系變疏遠。
是不是不認同?別急,先聽我說。
試想一下,我們曾經玩得特別好的兒時伙伴,後來十幾年沒見了,再見面時,我們還能像小時候一樣口無遮攔、玩耍打鬧嗎?
不會對不對?
因為時間,真的會沖淡很多記憶和感情。更何況,6歲前的孩子,他能留下的記憶,本就很少很少。
正因為記憶比較淡,孩子長大后,能和外婆一起回憶的共同經歷就不多,這會讓他們相處起來,感覺局促和疏遠。
再加上平時來往不多,孩子與外婆交流互動的機會也少。
兩個人對彼此的生活狀態不大了解,缺乏日常溝通和互動,兩人能聊的話題也就不多,于是慢慢變得陌生起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