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明,一般 能專心學習的孩子,通常都有著 比較強的專注力。也就是能讓人在 持續時間里 集中心神專注做某一件事的能力,而這個在 幼兒心理學中被稱為 「專心」的能力,根據專家們的研究證實, 培養孩子專注力的 最佳年齡為 0至6歲, 其中又以 0至3歲較為關鍵。
自迫于 工作忙碌的原因只能將 1歲半的女兒雯雯 交給婆婆照養,每日只有 晚上2、3個小時的時間 陪伴孩子后,曉晴就 非常焦慮。畢竟, 老人溺愛孩子而 導致「熊孩子」出現的事情 屢見不鮮。
尤其是 孩子2歲時,曉晴看到婆婆還是只 陪著她畫畫或者 貼圖,且所謂的「陪孩子」也大多是 坐在一旁, 偶爾指導一下而已,她更是 十分著急:「媽,要不還是讓寶寶 去早教班吧,就當 提前適應幼兒園生活了。」
然而, 婆婆卻 堅持:「我 退休前就是老師,怎麼舍得讓我的 孫女早早就體會學習的辛苦。放心吧,我 有分寸!」
連丈夫都 勸說無果,雯雯又只能 依仗老人幫忙照看,曉晴也 無可奈何。不過,當女兒 3歲開始上幼兒園的第一個星期,原本以為她因為 之前沒有接觸比較多早教知識,很可能 無法跟上老師、同學的進度。
沒想到,每次去接孩子的時候, 老師總是夸雯雯「她是 上課最認真聽課的」、「 很難得看到剛進幼兒園上課就 能適應的」等。
在 老師一聲聲夸贊中,曉晴才發現,原來自家 女兒小小年紀就能 認真聽課,不會像一些 初到幼兒園的同學般 不自覺地走動或者 講話等。而老師得知平常都是 奶奶教導后,連忙提出希望奶奶能到幼兒園, 向家長們傳授如何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的請求。
雯雯奶奶毫不吝嗇地傳授自己 多年教導學生的經驗,也就是注意 保護孩子先天專注力的同時,也通過 引導她 專注做一件事,進而 提升專注力。
而曉晴這才了解到,原來每次自己想 打擾正在玩貼紙的女兒時,為何會 遭到婆婆的阻止!
早在 2018年的大數據調查就已經表明,全國 至少有超過50%的孩子存在 上課易分心、做事拖拉、不愛學習且 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等問題,且所占 比例還在 逐年提升。而 國內外的專家們根據 兒童心理學、生物學等 各種研究證明, 專注力差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這些問題。
同時,根據 專家們的結論可知,孩子的 專注力除了受到 生理、心理等原因,包括 情緒不佳、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智力發育異常等, 教導方式錯誤則是 外界因素里 占比最大的存在。
如家長 過于關愛, 頻繁打斷正在思考、獨自玩耍狀態的孩子,使得他 從小就 很難持續時間做一件事情。又或是為了讓孩子 不要打擾大人, 同時準備 很多玩具、過早接觸手機、電視等,讓他有了 過多選擇, 無法在 較長時間里只玩一樣。
還有就是 家長或 過于放縱孩子,讓他 習慣了散漫、自由,養成 無法認真、專注做事的性格。又或是 過度約束孩子,包括 安排好他的 所有事情,讓他 無法自行思考、只會 按部就班。
也正是因為這些 錯誤的教養方式,讓孩子先是 錯過了0至3歲初步奠定性格、 習慣、能力的 關鍵時期。之后,又因為 基礎未打牢,在 3至6歲期間, 大腦發育逐漸成熟, 干預黃金期里又 找不到正確的方法,便 難以更改不良習慣或是 提升一些 重要能力。
而正如開頭所說的雯雯之所以能 擁有比許多同齡人更強的專注力,主要就是依賴于奶奶 選擇了正確培養方式。這也是很多育兒專家,都建議的培養專注力方式。這里想跟家長說的是,如果沒有使用 合適的方法,又錯過了 培養關鍵期, 提高的難度超乎想象!
雯雯奶奶退休前是老教師,多次獲得省級優秀教師的稱號,帶出來的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哈佛、復旦等各名校的,也不計其數。難怪,人家是真的有教育經驗,也會教育孩子!
雯雯奶奶說,貼紙書對3-4歲孩子的誘惑力是非常大的,他們識字量不多,也不會玩手機電腦,花花綠綠的貼紙書,恰好符合他們的喜好。
碎碎念:
尼采曾說過:「 能免于一切窘困的人,必然 擁有專注力。」而 居里夫人、愛迪生、牛頓等 偉大的科學家們也用他們的 事跡證明, 專注力與成功密不可分!希望家長們 不要錯過了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黃金年齡,也 不要用錯了方法!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