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后,家長每天都陷入了無限的擔心之中,除了擔心每天孩子在幼兒園里吃得好不好之外,還 擔心幼兒園的「分班」問題。
家里有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孩子去幼兒園之后,由于孩子們比較多, 幼兒園會按照一定的標準把孩子們分到不同的班級,那麼幼兒園的「分班」標準是什麼呢?
最近,同事有些忙得焦頭爛額的,同事家的孩子今年9月份要上幼兒園,還有小半年的時間呢, 同事便開始托人找關系,不僅要選好的幼兒園,還要選好的老師。
我對此十分不理解,孩子就是上個幼兒園,選擇一個好的幼兒園不就好了,怎麼還得選擇老師呢?
同事跟我說:我選擇這個幼兒園里,有一個姓「王」的老師, 她教出的孩子都十分厲害,只要是王老師經手過的學生,上小學之后成績都是很好的。
很顯然,王老師所帶的班級,儼然成為了一個「重點班級」,家長們都爭先恐后地要王老師教自己的孩子。
但在實際生活中, 幼兒園也是有自己固定的分班標準的,并非是家長想要孩子去哪個班級,就去哪個班級。
幼兒園分班看似隨意,但是也是有幾項隱形的「套路」,老師不說家長也要明白。
1)按照性別均等分配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民辦的幼兒園,對于孩子分班的原則都是很公平公正的,確實不會按照孩子的家庭情況和收入情況來劃分。
但是,由于 每年招生上來的孩子,性別比例是很難均衡的,所以為了均衡,幼兒園分班,會考慮到「男女性別平均」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一個班級里的男女生比例是1:1的,這樣可以保證孩子在性別意識建立的關鍵期,有助于孩子性別意識的建立和養成,也方便老師進行「性教育」。
2)按照年齡統一分配
正常情況下,大部分孩子上幼兒園的年紀往往在「3周歲」,但也有一些孩子不滿3周歲,就被家長送來上學了。
這樣的孩子由于無論是在智力上還是身體發育上,都會和3周歲的孩子相差很大一塊,所以往往就會被分到一個班級之內,而老師也會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3)按照人數大致分配
幼兒園在分班的時候,對于每個班級的人數也會有一定的要求,無論有幾個班,每個班的人數上都大致相同,避免出現因孩子過多而不好管理,孩子過少又顯得十分冷清。
可見,看似隨意的分班,也是有很多的原則在里面的。
現在的家長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僅是要優質學區、優質學校,還要優秀的班主任和教師,什麼都要給孩子最好的。
所以每年在入學之前,很多家長都會千方百計地打聽哪所學校的哪個老師好,然后想方設法地把孩子安排進去。
其實,家長真的沒有必要為「選班」操心, 正常情況下,學校的授課老師和班主任的搭配都是做過優化的,都會把師資力量進行平均,也就是說,選擇哪個班級都是差不多的。
最主要的是對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興趣的培養,而且一帆風順的優質條件對于孩子來說,并非是完全有利的,那些依賴性過強的學習方式,反而不利于更高年級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