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一篇文章主要內容是分析「不能讓姥姥帶娃」的原因。
文章一看就是一個女作者,站在女兒的角度分析了后悔讓老媽帶娃的三點原因。
很常見的三點原因: 老媽背井離鄉,思念家鄉;老媽一直把自己當成客人或者是保姆,小心翼翼;老媽受盡了委屈。
三點原因如果擴展來寫,確實寫出了很多家庭的人間真實。
「姥姥(外婆)帶娃」已經成了很多大城市的一個趨勢了,女主人表示無法和婆婆同住一個屋檐下,但是可以接受自己的親媽,所以就讓媽媽來帶孩子。
很多媽媽在女兒家帶孩子的感受就是「客居他鄉」,甚至是成為了家庭保姆,看著女婿的臉色行事,老人有點智慧還好,可以消化這些不被尊重的瞬間,如果老人看不透家庭矛盾發展的原理,基本上就只能默默忍受一切,反抗不得、又消化不了,最后釀成委屈、痛苦。
拉到評論區,果然看到了想看的內容,有不少人表示,姥姥帶娃難,奶奶一樣難,甚至更難。
因為普遍來看,在現在的家庭中,普遍來說女人要比男人心思更細膩一些,就大數據上來看,當家的還是女人多。
孩子生下來以后,爺爺奶奶分居兩地,奶奶到兒子生活的城市,給兒子兒媳婦帶娃,爺爺在老家,這樣的案例非常多。
奶奶帶娃、燒飯、做家務,在兒媳婦眼中就是一個保姆的角色,還要時不時受著夾板氣。
老人不在的時候,兒子兒媳婦很少吵架,很少發生矛盾,老人住進來開始帶娃了,兒子兒媳婦吵架的次數增加,兒媳婦還會把問題轉移到老人身上: 都是你,如果沒有你,我們的小家庭非常和諧。
老人明明背井離鄉來幫忙,幫助兒子兒媳婦解決了帶娃、家務、燒飯的問題,結果還要為家庭矛盾背鍋。
奶奶帶娃一樣委屈,無非就是一些觀念老套的老人,會用傳統思想麻痹自己: 再怎麼受委屈,也是為了孩子,孩子是自己的血脈,都值得。
所以從精神層面上,就形成了一種自欺欺人的架勢,好像奶奶帶娃受氣是理所當然,姥姥帶娃受氣,就是不值當的,因為孩子到底不是姥爺家的血脈。
一個家庭中長期較量下來以后,總有強勢和弱勢之分,可是矛盾解不開的原因在于,強勢的一方看不到自己的強勢,弱勢的一方消化不了內心的委屈。
身邊有這樣一個家庭:孩子出生以后,奶奶來幫忙帶娃,奶奶盡心盡力,一門心思為這個家庭好,結果演變出來的結果是婆婆覺得兒媳婦強勢,兒媳婦覺得婆婆強勢,雙方都覺得對方有問題,以至于後來兒媳婦背叛家庭,也理直氣壯說是被逼的。
本來是為了家庭更好的生存,為了孩子更好地成長,結果走著走著,就朝著對孩子傷害更大的方向去了。
這個家庭中,年輕的媽媽實在是糊涂(但凡沒那麼糊涂,也不會把家庭矛盾當借口,背叛家庭),這個奶奶也沒見得有太多智慧,可能是兩個人在某方面有相似之處,互相不能示弱,最后這個家庭才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
但凡雙方都能顧及到家庭,顧及到孩子,都不至于是這個走向。
落實到任何個人和某一瞬間的時候,她一定會說:我怎麼可能希望是這個結果,這不可能!
可是人不會承認自己的「自私」,她們就是因為在乎自己的感受超越了一切,自我意識太強大了,所以才忽視了其他,讓家庭有了這個走向,本來都是為了孩子好,甚至經常為了「如何做才能對孩子更好」這個問題明里暗里斗爭著,結果這些都成了刺刀,反過來傷害到了孩子。
家庭矛盾,別人干涉不了,能解決的只有矛盾的雙方,甚至是三方。
家庭矛盾往往主要來源于強勢一方。
如果父母沒有條件,從農村趕到城市來幫忙帶娃,那麼強勢一方一定是兒女。
這個時候年輕人就得要學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能「既要又要」。
既要有自己的價值感,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又希望孩子朝著自己預期的方向成長;既要老人帶孩子,省去了保姆費,又要老人完全帶好孩子;既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又要解決家務的問題……
要的太多,結果就是矛盾重重,如果老人都做到了,才離譜呢,一個農村的老太太,或者是一個沒有見過世面的老太太,萬事都做這麼好,那就不是她了。
所以真的為孩子好,為這個家庭好,就得做選擇,要麼選擇事業,要麼選擇孩子,要麼通過溝通盡量中和,什麼都想要按照自己的預期來,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老人能夠做到80分,那麼已經說明老人已經不甘于人后,這樣的老人有自己的想法,更加不會像個仆人一樣被兒女使喚。
反之亦然。
父母子女之間的矛盾不可能消除,但是可以盡量縮小化,可以避免正面碰撞,避免矛盾激化。
任何階段,人都得做選擇,選擇最有利于家庭和諧的一方,之后就得為了家庭和諧做出努力和退讓。
矛盾雙方都要為了這個目標努力,都得能夠做到「退讓」,才能有和諧的最終畫面出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