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超過70%的年輕父母表示需要老人協助帶娃,才能夠工作與生活平衡。
每天上下班,路過兒童游樂區,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老人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們溜達。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這些老人雖然表面上看,都是在帶娃,但實質上卻差別很大。
比如,每天下班時經常見到的那3位奶奶,就是妥妥的「假性帶娃」。因為每次看到她們,她們不是在斗地主,就是聚在一起張家長李家短的聊天。
三個孩子,年紀都差不多2歲左右,都是剛學會走路,但是還走的不利索的時候。就被這些老人放在嬰兒車里,給點玩具或者零食,甚至還有直接把手機給孩子的。孩子就長時間的這麼在車里待著,無論是哭還是鬧,三個奶奶幾乎都不會把孩子從車子里抱出來。
有次我甚至還聽到其中一位奶奶說:「再哭我也不抱你出來,抱你出來你磕著碰著了,你媽媽不得找我的事!」
2歲左右的嬰幼兒,正是運動能力、神經系統逐漸發育完善,對外界正是好奇心一天勝過一天的時候。
成天讓他們待在嬰兒車里,是可以避免意外發生,但是也會限制他們運動能力、左右腦協調能力的發展,打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欲、好奇心,剝奪他們的發展需求,不利于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當然,類似這3位奶奶的老人還有很多,雖然老人們「假性帶娃」的表現各不相同,但是總結下來,也無外乎以下幾點:
過分溺愛孩子,什麼都不讓孩子做。
對孩子的要求不論對錯,只要孩子張口,就都給予滿足,不舍得讓孩子做一點事,吃飯穿衣擠牙膏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替孩子完成。常常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孩子爸媽的教育方式。也有可能老人不是有心的,但是結果卻是破壞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使得父母未來很難教育孩子;只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和各種需求視而不見
,沒有任何管教措施,從不關心孩子行為、精神、學習等方面的成長進步。愛打斷孩子,比如孩子玩某個游戲或者看繪本正專心的時候,一會遞個水果一會遞個零食,還自以為是愛孩子的表現,結果卻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情緒不穩定,心情好的時候陪孩子玩,心情不好的時候把孩子放一邊,或者直接扔給孩子個手機,自顧自的找人去吐槽自己糟心的事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