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超過70%的年輕父母表示需要老人協助帶娃,才能夠工作與生活平衡。
每天上下班,路過兒童游樂區,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老人帶著自己的孫子孫女們溜達。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我發現這些老人雖然表面上看,都是在帶娃,但實質上卻差別很大。
比如,每天下班時經常見到的那3位奶奶,就是妥妥的「假性帶娃」。因為每次看到她們,她們不是在斗地主,就是聚在一起張家長李家短的聊天。
三個孩子,年紀都差不多2歲左右,都是剛學會走路,但是還走的不利索的時候。就被這些老人放在嬰兒車里,給點玩具或者零食,甚至還有直接把手機給孩子的。孩子就長時間的這麼在車里待著,無論是哭還是鬧,三個奶奶幾乎都不會把孩子從車子里抱出來。
有次我甚至還聽到其中一位奶奶說:「再哭我也不抱你出來,抱你出來你磕著碰著了,你媽媽不得找我的事!」
2歲左右的嬰幼兒,正是運動能力、神經系統逐漸發育完善,對外界正是好奇心一天勝過一天的時候。
成天讓他們待在嬰兒車里,是可以避免意外發生,但是也 會限制他們運動能力、左右腦協調能力的發展,打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欲、好奇心,剝奪他們的發展需求,不利于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當然,類似這3位奶奶的老人還有很多, 雖然老人們「假性帶娃」的表現各不相同,但是總結下來,也無外乎以下幾點:
過分溺愛孩子,什麼都不讓孩子做。
對孩子的要求不論對錯,只要孩子張口,就都給予滿足,不舍得讓孩子做一點事,吃飯穿衣擠牙膏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替孩子完成。常常 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孩子爸媽的教育方式。也有可能老人不是有心的,但是結果卻是破壞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權威,使得父母未來很難教育孩子; 只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和各種需求視而不見,沒有任何管教措施,從不關心孩子行為、精神、學習等方面的成長進步。 愛打斷孩子,比如孩子玩某個游戲或者看繪本正專心的時候,一會遞個水果一會遞個零食,還自以為是愛孩子的表現,結果卻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 情緒不穩定,心情好的時候陪孩子玩,心情不好的時候把孩子放一邊,或者直接扔給孩子個手機,自顧自的找人去吐槽自己糟心的事情;
出現問題,推卸責任,比如鄰居家的女兒才2歲就查出來有假性近視,醫生說是平時電子產品看多了,結果鄰居給婆婆提建議,讓她多帶女兒出去逛逛,別總是待在家看電子產品,結果她婆婆卻說,是孩子非要看的,自己想帶出去也帶不動。 不能接受新鮮事物,認為年輕人科學育兒那一套都是瞎折騰,堅持用自己的方式方法養育孩子。比如給孩子睡平頭、給孩子綁腿、不讓孩子用紙尿褲,堅持給孩子用尿布等等。
跟孩子過于親密,超越正常的輩分界限,比如幫年齡較大的孩子異性孩子洗澡,孩子拒絕也要給孩子親親等等。
具有以上表現的老人們,雖然花費了時間和精力,辛辛苦苦的在幫年輕人帶娃。但是實質上對孩子的成長卻沒有任何幫助,甚至還可能 對孩子的各項能力的發展,比如孩子運動能力、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專注力等, 起到阻礙的作用,嚴重的話甚至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可逆轉的毀滅性傷害。
當然,眾多帶娃的老人中,也不乏有部分老人特別會帶娃,并且把娃帶的特別好的。
比如,我們那個單元的陳奶奶,每次見到她,她都在耐心的陪小孫女玩,還經常拿著繪本陪小孫女一起閱讀,對于小孫女的提問,也都耐心的給予解答,我從她身邊路過那麼多次,也從沒聽她給小孫女說過一句兒子兒媳不好的話。
她家小孫女在她的照顧下, 不僅性格開朗,能說會道表達能力超強,而且特別懂禮貌,真的是人見人愛。
當然,類似陳奶奶這種特別會「健康帶娃」的老人通常都有以下特征。
接受過中高等教育
雖然我們不能用知識水平衡量一個老人的帶娃能力,但是現實中能把孩子帶的比較好的,且思維能力較強,愿意學習育兒、家庭教育知識,尊重子女的教育理念,思維更活躍的,大多都是接受過中高等教育的老人。
性格開朗樂觀
相比性格悲觀的老人,性格樂觀開朗的老人不過于敏感多疑,能更好的與子女相處,且他們的樂觀性格也會感染孩子,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人生觀,更能給孩子打成一片。
同時這類老人在遇到困難挫折,不愉快的事情時,也更有耐心,不會輕易發脾氣而影響到孩子的情緒。面對孩子所犯的錯誤,也更有包容心,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會更溫和。
身體健康
生活中,遇到不少老人,不愿意帶孩子出門,就算是出門也是用嬰兒車推著。不是這些老人不想讓孩子到處跑跳鍛煉身體,而是他們的身體不允許。
身體健康是老人帶娃的必要條件,0-6歲的小孩子一般都精力比較旺盛,尤其是學爬、走、跑的階段,更是需要消耗看護者大量的體力。
只有身體健康,才有可能跟上孩子生長的節奏,敏捷的應對孩子的各種意外行為,通過身體力行影響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集中精力的照看孩子。
心態年輕
心態年輕的老人,不會因為傳統觀念而限制孩子的自我表達和個性發展;同時他們的思維也更加靈活,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也較強,可以適應現代育兒、教育理念;更重視與子女以及孫輩們的溝通交流,而不是簡單的使用命令式教育。
根據 Hank與 Ko發布的 《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顯示,我國 3歲以下孩子由老人照顧的比例為 70%左右, 3歲以后也有 40%由老人照顧。
照料孫輩,對老人來說不僅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有時候還要補貼子女的生活開支,尤其是那些三代人同住、低收入夫妻。
從而導致他們 睡眠時間被壓縮,休閑時間變零碎,社交活動減少,生活質量下降。所以,作為子女,無論我們的父母能否把孩子帶好,只要他們愿意幫你帶孩子,你就要心存感激之心。
即使是對老人帶娃的方式有意見,也不要指責老人,而是要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與老人好好談一談,溝通下,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界定老人參與教育的范圍,設定家庭教育規則,明確禁忌事項,爭取老人的理解和配合。
如果老人實在無法改善,那就想辦法暫時避免讓老人長時間獨自帶孩子,比如可以安排保姆協助,或者選擇與老人分開居住,避免老人全程參與帶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