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父母經常讓孩子幫自己跑腿、買東西,比如醬油、鹽、飲料等,找回來的零錢通常會作為「跑腿費」給孩子作為獎勵。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得到的改變是為了自己,不需要向父母匯報。 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這也會導致孩子養成壞習慣。 兒子花50塊錢買了一袋鹽,媽媽憤怒抱怨在一群媽媽里聽說這件事:李女士做飯時發現沒有鹽 在房子里。 我走不開,只好叫兒子去買,我隨手拿了一張50元的紙幣給了兒子。 兒子很聽話。 他拿著50元跑到樓下的超市,趕緊給李女士買了鹽。 但一家人吃完后,李女士突然想起兒子只給了她鹽,沒有給她剩下的零錢。
于是,李女士疑惑地問兒子:「寶貝,你買鹽的零錢呢?」 兒子平靜地回答:「沒有零用錢,阿姨說鹽是50塊錢。」 錢。」這讓李女士很生氣,為什麼第一次讓兒子買東西就被騙了?一袋鹽怎麼可能要50塊錢!李女士越多 想著想著,她就更生氣了,實在忍無可忍,帶著兒子往樓下的超市跑去,一到超市,她就開始責怪收銀員了。
收銀員無辜地說:「不可能。 我把零錢給了孩子。 不信你看監控。 騙人是不可能的。」李女士看完監控后一臉尷尬,原來他確實給兒子換了零錢。李女士回家后, 問兒子發生了什麼事,兒子承認:「我把錢放在零錢罐里了,你又沒有說要給你零錢。」李女士現在很無奈。
後來得知兒子想攢零錢買塊新手表,就對媽媽撒了謊,為此,李女士嚴厲教訓了兒子,并教導孩子要「有錢有方」。 》 如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了解金錢的概念 孩子小的時候,分不清錢多還是錢少的概念,家長一定要 首先讓孩子了解金錢,比如帶孩子去超市買東西,讓孩子了解商品的價格,知道花多少錢能買到什麼。
孩子了解了多少錢后,就不會說出「一袋鹽50元」這樣明顯的謊言了。 對金錢價格的正確認識也能讓孩子能夠有計劃地花錢,而不是亂花錢。 引導孩子正確看待金錢有些家長過于溺愛孩子,為孩子花了大量的零用錢,這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攀比心理。 也有一些家長總是「哭窮」,從不給孩子零用錢,導致孩子養成「小偷小摸」的行為。
父母要從小引導孩子正確看待金錢,不要和別人攀比。 明智地花錢,以有意義的方式花錢。 當別人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他們也愿意慷慨解囊。 教育孩子錢是來之不易的父母總是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導致很多孩子永遠不知道賺錢的辛苦,只向父母索要。 一旦父母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他們就會胡作非為,鬧個不停。 有些家長讓孩子做家務來換取零花錢。 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知道錢來之不易。 但這也讓孩子沒有認識到做家務是自己的責任,就和父母討價還價:不付錢就不做家務。
所以,家長在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把家務活和零用錢畫上等號。 孩子只有在完成自己的義務之外還做額外的家務才能獲得零用錢。 比如打掃自己的房間不算,只能打掃客廳和廚房才能得到零花錢。
放假的時候,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去體驗生活。 比如,網上有一位爸爸,暑假期間批發了一車西瓜,讓自己的孩子到街上去賣。 他真實地體會到了賺錢是多麼的困難。 如果有條件,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去工作的地方,讓孩子親眼看看父母賺錢有多辛苦。 告訴你的父母:古話說:「人無信不立」。 誠實和善良是一個人的基本美德。 由于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小時候沒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很容易受到金錢的誘惑,做出「欺騙、拐騙」之類的事情。 因此,父母努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的同時,也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