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國小生的父母應該都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國小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這句話被很多家長高度認可,同時也在國小圈里廣為流傳,讓很多一、二年級的學生家長焦慮萬分。
其實主要是從三年級開始學習內容對孩子的要求不同了。一、二年級以基礎知識為主,內容相對比較簡單,知識內容大多為記憶型,再加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有的超強記憶能力,掌握起來就會非常順利,考試成績自然也很不錯。但是從三年級開始,學習內容的難度就會逐步增加,僅靠記和背已經遠遠不夠了,更多的是需要孩子自己思考和理解。細心的家長不難發現,三年級語文中閱讀理解類題目的變化非常明顯。
一、二年級時閱讀理解中的題目可以從原文中找到答案,但三年級以后增加了很多開放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要求在孩子讀懂原文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見解才能得到正確答案。數學中應用類題目也逐漸增多,題目給出的條件中開始存在越來越多的邏輯關系,需要孩子一一梳理。這個時候有一部分孩子理解能力弱和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的問題就會在考試成績中暴露出來,這是導致他們成績下滑的重要原因。既然找到了問題出現的原因,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如何避免。
學前階段可以閱讀繪本,養成基本的閱讀習慣。國小一、二年級逐漸脫離圖片進入純文字階段,家長可以逐步要求孩子用自己的話去總結和復述書中的重點內容。一方面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如果家長能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同時引導他們及時積累好詞好句,那對于語文這個科目來說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年級后的語文成績自然也能保持穩步前進。
很多孩子在一、二年級時遇到難題家長都會直接給出答案,其實這麼做是不對的,這樣很容易破壞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不管題目多簡單,家長都一定要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逐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因為三年級以后知識點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難,孩子靠記和背只能掌握其中一部分,還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他們自己去思考。如果孩子從小就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那麼他們就會逐漸跟不上老師的課堂節奏,從而導致學習成績直線下滑。
講到這里,有些家長會說:「我們家孩子習慣挺好的,放學之后我讓學什麼他就什麼,可是到了三年級成績還是下降了。」其實這正是問題出現的地方。家長們一定要注意,真正好的學習習慣指的是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非在家長的監督和指揮下學習。隨著知識量和難度的增加,孩子的學習情況會逐漸脫離家長的控制,這個時候孩子已經不會再嚴格聽從家長的指揮了,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套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中包含:預習習慣、復習習慣、課堂筆記習慣、課后作業習慣、錯題整理習慣、課余積累習慣等。
當這一系列習慣完全養成之后,孩子就會自然而然地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再難的問題他們也會自己想辦法消化和解決。三年級開始,孩子們要從對知識的認知逐步跨越到應用上,確實會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到了四、五年級更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但這個「分水嶺」并不是無法避免的,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學會少說多聽、少指揮多引導、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平穩渡過這道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