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很明顯的感覺,總體上來說,現在的孩子不如以前的孩子懂事、感恩、堅強、脾氣好。關于這個問題,答案不一。
有人說是物質太過優越,信息太發達,孩子們沾染了不良風氣。有人說,父母溺愛孩子,孩子被慣好了。
我感覺和父母的養育方式還是有很大關系的,以前的父母雖然不懂什麼養育理論,在養育孩子方面,好像除了強調讓孩子吃飽、穿暖外,也沒有付出太多心力,但是孩子們普遍讓父母省心。對比來看,很羨慕他們,也越來越認為他們的育兒方式是正確的。
在《可怕的兩歲》中,作者也特別推崇傳統、老派的育兒方式,認為他們的順其自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
育兒像農作物生長一樣,也要分季節,0-2歲是服務季、3-13歲是權威季、14-18歲是指導季。但我們卻忽視了孩子的年齡,一直停滯在服務季。
現在很多青少年叛逆、任性、喜怒無常、不講禮貌、缺乏積極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少管教引起的。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停留在0-2歲,所以孩子的表現也像0-2歲。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2歲后,經常被稱為「可怕的兩歲」,是因為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開始四處亂跑、愛發脾氣、總是說「不」,讓父母在照顧他時總感到束手無策,分外煩惱。
如果一味地遷就、妥協、忍讓,或者嚇唬、威脅、批評,都可能把孩子養成無法無天、以自我為中心的「小霸王」,將來難以管教。
如果孩子2歲后,父母不要取悅孩子,而是樹立權威,方能養出懂事娃。
《可怕的兩歲》認為,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權威,主要做好以下三點。
孩子到2歲后,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期望父母像2歲前一樣對他有求必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