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很明顯的感覺,總體上來說,現在的孩子不如以前的孩子懂事、感恩、堅強、脾氣好。關于這個問題,答案不一。
有人說是物質太過優越,信息太發達,孩子們沾染了不良風氣。有人說,父母溺愛孩子,孩子被慣好了。
我感覺和父母的養育方式還是有很大關系的,以前的父母雖然不懂什麼養育理論,在養育孩子方面,好像除了強調讓孩子吃飽、穿暖外,也沒有付出太多心力,但是孩子們普遍讓父母省心。對比來看,很羨慕他們,也越來越認為他們的育兒方式是正確的。
在《可怕的兩歲》中,作者也特別推崇傳統、老派的育兒方式,認為他們的 順其自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
育兒像農作物生長一樣,也要分季節, 0-2歲是服務季、3-13歲是權威季、14-18歲是指導季。但我們卻忽視了孩子的年齡,一直停滯在服務季。
現在很多青少年叛逆、任性、喜怒無常、不講禮貌、缺乏積極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少管教引起的。因為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停留在0-2歲,所以孩子的表現也像0-2歲。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2歲后,經常被稱為「可怕的兩歲」,是因為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開始四處亂跑、愛發脾氣、總是說「不」,讓父母在照顧他時總感到束手無策,分外煩惱。
如果一味地遷就、妥協、忍讓,或者嚇唬、威脅、批評,都可能把孩子養成無法無天、以自我為中心的「小霸王」,將來難以管教。
如果孩子2歲后,父母不要取悅孩子,而是樹立權威,方能養出懂事娃。
《可怕的兩歲》認為,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權威,主要做好以下三點。
孩子到2歲后,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期望父母像2歲前一樣對他有求必應。但同時,孩子的自理能力開始增強,有能力自己做很多事情。從心理上來說,孩子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想自己做事。
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給孩子提供適當的機會,就是尊重孩子,不僅讓孩子因為成就感獲得愉快的體驗,還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孩子特別想自己拿著勺子吃飯。我們看到孩子動作不熟練,吃得很慢,弄得到處都是,想著還要替他洗衣服、擦桌子、掃地,特別麻煩,就干脆搶過他手中的勺子,喂飯給他吃。
孩子會特別生氣,開始大哭大鬧起來,都不能正常吃飯。這是因為剝奪了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利,讓孩子感到沮喪。孩子沒有能力反抗,漸漸習慣被喂飯,自理能力就會滯后發展。
所以, 我們要有點耐心,讓孩子去做一些他本可以勝任的事情。像吃飯、如廁、穿衣、整理玩具,甚至幫助父母做簡單的家務,孩子都會開心去做。慢慢的,熟能生巧,孩子做的越來越好,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獨立性越來越強。
有句話叫做「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我們總是以孩子為中心,只要孩子有需要,我們馬上到位,不忍心看到孩子受一點點委屈,也不舍得讓孩子自己待一會兒。認為在孩子身上花足夠多的時間,才是盡職盡責。
所以,父母就會感到很累,有了孩子,就像被囚禁一樣,沒有自己的生活,連工作都做不好。孩子也因為習慣了父母的左右相伴,而形成依賴心理,很難和父母分開。
比如我們上班的時候,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孩子會有強烈的分離焦慮,總是哭鬧不安、精神不振。我們不是在互相成就,而是在互相傷害。
正確的做法是: 和孩子做一個約定,父母做事的時候,孩子不能隨意打擾。給孩子一個獨處的時間,學會自娛自樂。孩子遇到問題,不要著急幫忙,表現出憐憫,而是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實在有必要時,可以向父母求助,父母再給予適當幫助。
父母和孩子互相成全,孩子的自主性也越來越強。
婚姻關系是兩個人的,不是三個人、四個人的,只屬于夫妻雙方。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恩愛、關系融洽,才會讓孩子感到安全和幸福。
我們習慣于做孩子的仆人,給孩子提供特別多的服務,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照顧孩子身上。另一半成為可有可無的人,難免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缺席的父母不重要,也影響到他未來的家庭關系。
比如,總是母親照顧孩子,父親不聞不問,孩子和父親沒有感情基礎。當遇到問題時,需要父親伸出援助之手,孩子因為不能接納父親,也就不會接受父親的管教,壓力又回到母親身上。母親很累,問題還可能得不到妥善的解決。
所以,孩子2歲后,不能再做孩子的仆人,而是夫妻間多相處、多交流,形成合力,讓孩子沉浸在更溫馨的氛圍里。
寫在最后:要想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懂事、好管教,就要從2歲開始做準備。父母樹立權威,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讓孩子獨立做自己。這樣不僅會減輕父母的壓力,還能讓孩子更自立、更能關注和體諒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