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名校是無數學子的夢想,這不光來自于家長的期盼,更是學子們日復一日,夜以繼日,辛勤努力的成果展現。
對于學子而言,進入一所名校代表著無限的機遇和可能,名校通常擁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學設施,他們能提供豐富的學術課程和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們可以接觸到最前沿的知識和理念,與優秀的同學共同學習和成長,進而培養出卓越的學術能力和領導潛質。
可是考上名校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需要學生們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付出,比如在課業上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斷的學習和累積知識,攻克各種難題,
完成大量的作業和考試,為此學生們放棄了休息和娛樂的時間,專心致志的提升了學業水平。
在普通人的眼中,名牌大學更是成功人生的代名詞,這種觀念源于名牌大學所具備的聲譽和優質的教學資源。
但值得注意的是,考上名校并不代表著人生就一定會一帆風順,有許多畢業于985、211的學生在初入社會的時候都面臨了就業上的難題。
就比如網上的一個特殊群體,985five,諧音是985廢物,這群人均來自名校,但由于各種原因,他們均未找到心儀的工作,只能在網上抱團取暖,互相傾訴著自己的委屈與不甘。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名校數量的增加,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導致就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哪怕是名校的畢業生,在面臨眾多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找到理想的職位依舊不容易。
有時候名校畢業生的專業選擇可能與市場需求不完全匹配,某些領域可能存在過剩的人才,
而其他領域則缺乏足夠的人才,如果畢業生所學專業不受市場歡迎,或是就業機會有限,那麼他們就有可能面臨就業難題。
另外對于許多雇主來說,實際工作經驗比學歷更加重要,盡管名校會提供豐富的學術資源,但對于缺乏實際工作經驗的畢業生而言,他們在競爭中往往會置于不利的位置。
來自數萬天才的抗爭,985高材生正一步步成為父母的累贅。
考入名校的學生在人生的前20年可謂是一帆風順,他們的成就不僅給家長帶來了無盡的欣慰和驕傲,也使得他們成為老師眼中的佼佼者,
備受其贊賞和滿意,同時,同學們也對他們心生崇拜,因為他們在學業上的卓越表現以及其他方面的綜合能力都讓人們為之側目。
這些優秀的學生通常自信心爆棚,他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和付出,在學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這種成就感讓他們毫不懷疑自身的價值和潛力,
堅信自己能應對任何挑戰和困難,相信自己注定會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然而等到畢業之后,那些曾經考入名校的學生將第1次面臨全新的挑戰,他們發現自己并不是那個最優秀的存在,
甚至于在茫茫人海中,自己的身影渺小的不能再渺小了,此時他們將心灰意冷,覺得自己變成了父母的累贅。
與此同時,他們還逐漸意識到考得好或是學校好并不一定代表著能力出色,在職場上真正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是他們所持有的實際能力,專業知識以及和人相處的能力。
對于當前還沒有畢業的學生而言,提高自己的社會競爭力需要在大學時期就開始進行。比如努力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參加實習實踐活動,積攢寶貴的工作經驗,
積極參與社團或志愿者活動,鍛煉領導力,豐富人生閱歷,提升語言能力,增強溝通水平,發展實用技能以增加就業機會,保持良好的時間管理以提升工作效率,建立人脈關系,拓展目光等等。
希金斯把自我差距理論分成了三個自我層次,分別是真實自我,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
通過比較這些層次之間的差距,一個人可以感受到自我滿足和不滿足之間的沖突,當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距較大時,個體就會不滿足和沮喪,而當真實自我與應該自我之間的差距較大時,個體就會內疚與焦慮。
無論是名校畢業的學生還是普通院校的學生,大家都應該在追求自我發展和滿足的時候努力縮小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并盡量符合自我期望的行為。
總而言之,高學歷高起點和能否成功固然有一定的聯系,但并不起到決定性作用,只要足夠努力,敢于拼搏,每個人都能過上自己夢想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