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弟蒙蒙是獨生子,從小叔叔嬸嬸就對他呵護備至。記得小時候堂弟跟他父母的關系也特別好,什麼事都跟他們商量。
但是,上大學后,堂弟漸漸與叔叔嬸嬸聯系少了,假期也很少回家,也很少跟父母談及自己的個人學習和生活等情況。
對此,叔叔嬸嬸雖然很是不解,但是也無計可施,畢竟「兒大不由娘」。
其實,現實生活中,類似堂弟這種情況的孩子有很多。當然,與他們不同的,長大后還是跟父母很親密的孩子也有不少。由此可見,親子關系會隨著孩子的成長發生變化。
那是什麼導致了這一現象的產生呢?
關于此問題,享譽國際的兒童交流問題專家阿黛爾.法伯曾在她的著作《家長如何說孩子才會聽》中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調研。
結果發現:孩子與父母關系的疏遠,其實跟孩子和父母的年齡并無多大的關系,而跟他們的溝通方式和家庭關系有關。
而那些長大后漸漸疏遠父母的孩子,大多來自以下幾種家庭。
對孩子管教過于嚴苛的家庭,很難尊重孩子的獨立主體性,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很難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溫暖和支持,只有來自父母的壓力。
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孩子內心難免會產生反抗。一旦長大成人,脫離了父母的控制,就會逐漸疏遠父母。
而對孩子過分寵溺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多半以自我為中心,且缺乏責任感、獨立能力,社交能力,基本的生活能力等。
這類孩子長大成人后,多半不會體諒父母的想法,且不懂如何與父母相處溝通,很難與父母建立平等的關系,所以會被迫疏遠父母。
比如文章一開頭我就提到的堂弟蒙蒙,從小叔叔嬸嬸就對他百般呵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出生一直到大學住校,我幾乎沒見過他做任何家務。在家但凡有什麼事,張嘴就是「媽」!
在父母的寵溺下,堂弟的性格內向且脾氣暴躁,不愛交流,也不懂任何社交技巧,更不懂父母養育他的不易,上了大學,除了跟家里要生活費,跟叔叔嬸嬸幾乎沒有其他共同話題。
適度的關愛與嚴格育兒是最好的養育方式。
父母只有在關愛中加入適當的規范和約束,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讓孩子體會到被尊重,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才是對孩子成長最有益的養育方式,才能讓孩子成為自律自立的人,也更有利于父母與子女長期維持良好的關系。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