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害怕帶兒子出門,因為他每次都會做出一些讓我尷尬到摳腳趾的事情。
我們一起逛街,看到新開的面包房正在搞試吃活動,他就立刻跑上去對試吃員說:
「小姐姐,你可以每樣都拿給我嘗一嘗嗎?」
試吃員一個一個地拿給他,他一邊氣定神閑地吃,一邊煞有介事地品評:
「這個抹茶味太濃了。
這個肉松的外焦里嫩,挺好吃的。
這個黑乎乎的,看著惡心,吃著還不錯。
……」
看著他吃得津津有味,毫不害臊的樣子,我站在旁邊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帶他出門旅行,每到一個標志性建筑物前,他都要做出各種奇奇怪怪的動作拍照。
有時候,甚至還會裝乖賣萌地請求路人幫我們拍合照。
家庭朋友們聚餐,他不是講笑話哄得大家哈哈大笑,就是化身司儀,假裝大人帶氣氛:
「來來來,請舉起你們手中的酒杯……」
學校運動會開幕式,我瞪大了眼睛找半天也沒找到他,事后才知道那個在隊伍中間帶著哈士奇狗頭的就是他。
我經常跟閨蜜吐槽說:
「養出了這麼一個‘顯眼包’,真是要老命了。」
「顯眼包」其實就是指孩子太愛出風頭,愛張揚,同時又有點丟人現眼。
但閨蜜卻羨慕無比地說道:
「你真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養出一個‘顯眼包’孩子多好呀,你永遠不用擔心他會怯怯懦懦,不敢表現自己,更不用擔心他會因謹小慎微錯失良機,他敢想敢要敢做,將來才能遂心如意呀。」
閨蜜的話讓我如夢初醒。
是啊, 孩子愛表現和喜歡張揚并不是缺點,反而會受益良多。
養出一個「顯眼包」是父母的驕傲
曾看過這麼一段視訊,一個小女孩回家跟媽媽抱怨:
「好煩呀,前幾天班里要出節目,我沒報名。結果婷婷去了,可她的表現還不如我呢!」
媽媽問她:
「那你為什麼不報名呢?」
女孩回答說:
「我怕自己做不好被同學笑話,再說,老師也沒讓我去呀。」
小女孩因為不敢大膽地表現自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而懊惱不已。
相比之下,「顯眼包」的兒子完全不會有這樣的困擾。
記得兒子5歲那年,幼兒園舉行歌唱比賽,他們班的小指揮突然發燒來不了了,他自告奮勇地跑去跟老師說:
「老師,我可以指揮。」
于是,兒子就在老師兩個小時的緊急加訓后登場,并順利完成了比賽。
從那以后,兒子不僅開啟了一樣新技能,還因此成了老師眼里的「香餑餑」,
兒子剛上小學1年級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不太敢跟老師說話,他卻自來熟地跑去跟老師聊天,幫老師搬作業,拿水杯,一個星期后竟然被老師任命當了班長。
我雖然經常調侃兒子「厚臉皮」、「愛表現」,但也不可否認兒子的「顯眼包」性格確實為他贏得了很多被關注的機會和好處。
就像民間那句老話所說:
「玉在璞中人不知,剖開方知世上珍。」
不敢表現自己,膽小怯懦的孩子總是很容易被忽視。
而那些善于表現自己,大膽活潑的孩子反而很容易地被發現、被重視。
一位叫「烏米白」的視訊博主正是靠著自己的「顯眼包」性格,從內蒙古大山里的窮孩子一路逆襲來到了美國。
高中時,她因為不想擠在80人的班級里,就努力考到第一名后找到校長說:
「我要去最好的那個班級。」
結果,如她所愿。
大學軍訓時,沒有班長,她主動舉手成為教官和輔導員以及班級的聯系員。
上課時,她一直都坐在第一排,收材料永遠第一個給老師。
很多同學在背后說她:
「她怎麼那麼能顯擺呢?」
但是她絲毫不在意。
大學畢業時,她因為成績好保研了。
她的研究生導師建議她做短視訊,她就在同學們異樣的眼光下拿著手機到處拍視訊。
畢業的時候,學校邀請她直播畢業典禮。
後來,她還上了央視宣傳自己的家鄉。
她的「顯眼包」性格讓她一路不懼別人的眼光,敢想敢做,勇于表現,積極地為自己爭取機會,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所以你看,養出一個「顯眼包」性格的孩子,是一件多麼值得驕傲的事。
如何培養孩子的「顯眼包」性格?
約翰·博比爾曾說過這麼一段話: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關系對他們的情感發展和性格形成至關重要。」
一個孩子會養成什麼樣的性格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想要養出一個「顯眼包」性格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1. 多給孩子一些關注和重視,耐心聽聽孩子的廢話
我曾看過這麼一個案例:
上小學四年級的歡歡,無論在學校里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回家后都很喜歡講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聽。
可是爸爸媽媽對他說的事情絲毫不感興趣,不是借口「我正忙著呢」打斷他,就是批評他:
「心思都花在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學習怎麼能搞好?
久而久之,歡歡再也不向爸爸媽媽報告自己學校發生的事了,人也變得郁郁寡歡,總是喜歡自己一個人呆在屋子里。
爸爸媽媽很是擔憂,不知道歡歡到底怎麼了。
殊不知,正是他們的忽視扼殺了歡歡的自信和表現欲。
教育家約翰·杜威曾說過:
「孩子天生就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他們渴望被關注和認可。」
父母滿足孩子的表現欲望,可以大大增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提高孩子的自信,讓孩子產生一種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自豪感和力量感。
所以,多給孩子一些關注和重視,耐心地聽孩子說說廢話,孩子才能更加積極自信地表現自己。
2. 擴大孩子的交際范圍,多帶孩子出去和陌生人打交道
閨蜜一直都把女兒保護得很嚴實。
因為怕女兒曬黑,怕女兒摔倒,怕女兒被別的小朋友欺負,閨蜜很少帶女兒出門,也很少讓女兒跟別的小朋友瘋玩。
結果,閨蜜的女兒今年已經5歲了,一讓她跟熟人打招呼,她就往閨蜜身后躲。
帶她去小區樓下游樂場玩,她像橡皮糖一樣粘著閨蜜,不敢主動去交朋友。
在學校里,老師一提問,她就低著頭,緊緊抓住自己的衣角,一句話也不說。
心理學家理查德·卡爾森曾經說過:
「孩子需要與同齡人交往,這樣才能發展出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也曾經說過:
「社交能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掌握的重要技能,這將影響他們的社交關系和心理健康。」
圈養孩子,圈住的不止是孩子的身體,還有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溝通的能力,與他人建立信任和合作的能力。
所以,想要養出一個勇敢、自信、善于與他人交往的孩子,一定要讓孩子走出家門,擴大孩子的交際范圍,多帶孩子和陌生人打交道,多帶孩子和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經常讓孩子面對陌生的人和環境,減輕孩子的不安感,增強孩子的自信,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能在人群中如魚得水。
3. 常常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對孩子保持正向期待
著名主持人竇文濤讀書的時候也是一個膽小害羞的孩子。
有一次參加演講比賽,他因為過度緊張,沒說兩段就忘詞了。
站在演講台上的他無比尷尬和無措,一股暖流順著左褲腿就留下來了。
他的老師後來找他聊天,告訴他:
「你那天的表現雖然不太好,但你背誦的那兩段聲情并茂,我推薦你去參加區里的比賽。」
就這樣,在老師的鼓勵下,竇文濤鼓起勇氣去區里參加比賽,并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從此以后,竇文濤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喜歡上台分享,并順其自然地成了一名主持人。
所以你看,對孩子多一些鼓勵和肯定,孩子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份閃耀自我的勇氣。
正如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所說的那樣:
你對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正向期待,鼓勵孩子勇敢嘗試,大膽挑戰,相信他們有能力做得更好,他們就會長成我們期望的樣子。
相反,如果你時常貶低、打擊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消磨孩子的自信,孩子就會長成我們口中的樣子。
也就是說:
我們的嘴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多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孩子才能漸漸克服自己的弱點,變得越來越好。
我特別認同王爾德說過的一句話:
「勇敢的人有時比懦弱的人更幸運,因為他們有勇氣嘗試。」
很多時候,不是這個世界更偏愛那些勇敢、自信、善于表現的人,而是你只有善于表現才能被看見、被重視。
所以,不如讓孩子當個大膽的「顯眼包」,敢于展示自己,去嘗試、去追求,獲得更多成長的機會,更多的自信,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