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剛剛下班回家,便看見兒子坐在爬爬墊上玩積木。
兒子看見我回來了,朝我喊到:「媽媽,快過來和我玩。」
我見兒子這麼高興,就過去和他一起堆起了積木。
一會的功夫,我和兒子便堆起了一座小房子,兒子高興得跳了起來。
這時候,婆婆從廚房出來說:「什麼事這麼高興?」
兒子飛快地跑到奶奶身邊說:「奶奶你看,我好厲害呀。」說著便指著我們的作品。
奶奶看了直誇兒子厲害,便讓我們洗手吃飯。於是我便叫兒子:「熙熙,快洗手,我們去吃飯。
兒子仍舊沉浸在剛才的歡樂當中,不願被打擾。我們叫了好幾聲,他都沒聽見。
於是我便走過去拉兒子,他一把把我甩開,說:「我還要玩。」
我聽了立馬不開心了,便抬高聲地朝他吼到:「你聽不聽話,如果再這樣,媽媽生氣了。」
說完黑著一張臉看著他。
兒子興許是被我嚇著了,乖乖地去洗手。
第二天,我在和閨蜜聊天時說到這件事,她的一句話卻提醒了我,她說:
「表面上,這種方式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其實這只是他對你的一種妥協,並沒有起到任何的教育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在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時,常常會說「再這樣,我就生氣了」,然後孩子就會乖乖聽話。
但是,當父母在說出這句話時,其實在試圖用情緒控制著孩子。
研究調查顯示:
如果父母常常對6歲以前的孩子說「我生氣了」,孩子會漸漸養成消極的負面人格,容易產生自卑憂鬱的心理。
如果父母總是想著用情緒控制孩子,不僅沒有教育意義,還會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控制,只會讓孩子妥協
在電影《狗十三》中少女李玩,因為父母離異,一直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
她的愛好是天文物理,最喜歡看《時間簡史》,在選擇興趣小組時,父親卻阻止她選擇物理興趣小組,強迫她選擇英語。
父女兩因此鬧得不愉快,爸爸便送她一隻狗哄她開心。
漸漸地她和狗產生了感情,將它取名愛因斯坦。
可好景不長,爺爺外出買菜時不小心將愛因斯坦弄丟。
李玩發瘋了一樣四處找狗,還把爺爺的腳弄傷,奶奶也差點走丟。
全家人都在譴責李玩,說她不懂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