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說:
「要是養孩子像養貓一樣多好啊,你只需要好好愛他就行,不用擔心會把他寵壞。更不用費盡心力管他,教他各種規則、行為習慣,這一部分,是最讓人頭疼的。」
父母管孩子,是出于愛和責任,為了讓孩子學習知識,規范言行,明確是非,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未來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但許多家長在管孩子這件事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壓力。他們普遍反映孩子特別難管,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方式,才能有效應對孩子表現出的各種難題。
最典型的有:
喊他做事跟沒聽到一樣,紋絲不動,再喊兩句就開始生氣;
不聽父母的話,說一句頂十句,我行我素;
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故意和父母對著干;
自控能力很差,壞習慣一堆,軟硬兼施也不改······
難管的孩子不是生來如此,跟家長平時的教養方式是分不開的。尤其是下面這4件事,會讓孩子越來越難管——
孩子小時候,溺愛縱容
孩子0-6歲階段,好奇心和探索欲最旺盛,他們還沒有「界限」這個概念,想到什麼就做什麼。
他們會用各種方式來試探,根據大人的反應來判斷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是壞的,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這段時期,如果家長重視規則教育,早早地幫助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言行有規矩,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的思維、性格會得到正向發展,以后家長管起來會更容易。
然而在有些家庭中,家長從小對孩子寵愛無度,百依百順,做錯事了也不管,認為孩子大了再管也不遲。
殊不知,從小被家里人慣著,要什麼有什麼,想干什麼就干什麼的孩子,全能自戀心理會越來越膨脹,以為整個世界都圍著自己轉,性格上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自私、霸道、蠻橫。
隨著他的成長,性格上的特點也會逐漸放大,問題行為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再管起來就更難了。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道德發展理論指出,2歲左右的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也就是說,從孩子2歲左右開始,家長就應當規范孩子的言行,比如打人、說臟話、長輩說話愛插話、公眾場合瘋跑吵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