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親說,自己家的孩子上了國中之后突然變得沉默不語,很少和父母溝通。一次孩子在和爸爸爭吵之后就躲進了自己的房間,并且把房門反鎖上了。從那以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多。一有不順心,孩子就會離家出走。
如同那句話,家長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後來這位父親發現硬碰硬是下策,他改掉了自己責罵孩子的做法。吃飯的時候,他會給孩子夾菜,主動和娃聊天。出去散步時,也會叫上孩子一起。爬山的過程中,父親會在半山腰伸出手拉兒子一把。
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壞情緒慢慢的緩解了。青春期的叛逆,在父親的耐心陪伴中一點點化解。
有時,家長可以選擇做孩子的旁觀者。他們在做一件事情,既然阻止不了,就做一個守望者。這個階段,父母要
這個階段,父母就應該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教育方法了,否則會給家庭教育和親子關系留下無窮的后患。今天會跟大家分享,跟青春期孩子的相處之道,還有一本適合家有青春期孩子的書籍。
親子教育專家董進宇說過,每個叛逆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不肯長大的父母。
《小歡喜》中的演員陶虹飾演的母親就是一位控制型的媽媽,這也是很多家庭的痛點,她為了照顧女兒的學習辭掉了公職老師,在家做起了補課班的老師,就是為了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自己的女兒。
孩子想考自己喜歡的大學,陶虹卻逼著女兒去上她希望的學校,在母親的控制和管束之下,女兒漸漸產生了厭學的心理。經常曠課,還學會了撒謊,到最后崩潰到想要跳海。
女兒對母親喊:你一直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決定我的人生。陶虹所犯的錯誤是大多數中國式父母所會犯的錯,她感覺自己對孩子是全心全意的愛,其實是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表示道理都懂,就是不喜歡父母跟在自己的后面嘮嘮叨叨。比如說天冷了,需要穿衣服了,媽媽越嘮叨,自己越不想加衣服。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希望能夠被理解和尊重。而父母根本看不到孩子的這種需求,不會給他們更多的安慰和支持,很多家長還隨意的去責罵孩子,這樣只能硬碰硬,可以選擇和孩子談一談,走進孩子的內心。
青春期,一點小事情都會成為叛逆的導火索,家長的約束越多,只會讓孩子越來越遠,也很難養育出感恩的孩子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你對孩子的愛可能是最大傷害。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