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家長苦惱于孩子被欺負的留言。
我家孩子在幼兒園總是被欺負,卻不知道還手。
我家孩子玩具被搶了只知道哭。
我家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打,都不愿意去學校了。
......
孩子受委屈、被欺負、被打,做家長的心里肯定不好受。如何處理能讓孩子以后免受欺負,學會保護自己,是家長關心的話題。
那麼,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受了欺負、受了委屈,家長該怎麼回應。
其實,通過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容易被欺負的孩子都有以下共性。
1、身體瘦弱的孩子
通常身材弱小的孩子給人的感覺就是沒有力量感。所以這類孩子很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2、膽小怕事的孩子
這類孩子性格內向、話少,就算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他們也不敢給老師和家長說,怕說了以后再被小朋友欺負,他們會默默承受。
3、性格孤僻的孩子
這類孩子往往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喜歡獨來獨往,因此朋友也少。而那些愛欺負人的孩子正是看中了這類孩子沒有同伴,好欺負這一點。
4、家長過分溺愛的孩子
這類孩子在家被溺愛慣了,他們在集體生活中很少考慮其他小朋友的感受,喜歡以自我為中 心。所以,這類孩子基本上不太受其他小朋友的待見。
5、單親家庭的孩子
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一般會比較缺愛,性格上也會比較 敏 感、自卑。這類孩子也常常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和歧視。
孩子受了欺負,心里委屈,這個時候家長的做法很關鍵。
我曾見過這樣的家長:孩子告訴媽媽,學校有人欺負他。誰知媽媽不但沒有安撫孩子,還一臉不耐煩地反問孩子,班上那麼多孩子,人家為什麼欺負你,不欺負別人呢?肯定是你先招惹人家的。
這是什麼家長,孩子受了欺負,不但在媽媽這里得不到安慰和愛,反而被媽媽指責一番。
我想,那個孩子以后估計受了欺負、心里委屈時,再也不會給媽媽講了吧。
家是愛的港灣,父母是孩子堅實的依靠。當孩子受到委屈、欺負時,我們應該這樣做:
傾聽孩子的訴說
如果孩子受了任何委屈、欺負都愿意和家長講,家長應該高興和孩子的親子關系不錯,孩子是信任家長的。
這個時候家長先不要說,先聽孩子訴說。讓孩子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清楚,把委屈都說出來,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傷心、委屈、氣憤等情緒。
只有了解事情的整個過程,才能在下一步給出孩子更好的引導。
安撫好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訴說完后,家長就要安撫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回到平常的狀態中,這樣才能面對接下來的問題。
安撫孩子前,家長先不要著急憤怒,不妨試著深吸一口氣,平復一下自己的激動情緒。
家長要向孩子傳達這樣一種信息:被欺負并不可怕,只要學會方法,就可以解決。
引導孩子嘗試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在傾聽和安撫過程中,家長已經基本上明白在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事,大致可以判斷孩子是否受傷、嚴不嚴重、只是小朋友間的普通沖突,還是已經上升到校園 暴 力、有沒有明顯的攻擊行為等一系列問題。
其實很多情況下,孩子被「欺負」,也許只是兩個孩子之間正常的交往沖突。
家長要相信這種普通的交往沖突孩子是能夠依靠自己解決的。
比如兩個孩子因為搶玩具被欺負。家長就可以讓孩子想一想有什麼更好地解決辦法。是不是可以請求老師幫助,或者是誰先拿到的,誰就先玩一會。
首先,讓孩子練就一個強健的體魄
欺軟怕硬是人的本性。讓孩子變得強大起來,就可以避免被人欺負。我們除了要讓孩子學習好,還應該加強孩子的身體鍛煉,不要讓他成為別人的出氣筒。
家長可以給孩子報個武術班、跆拳道班,或許時常帶孩子去運動。強壯自己,別人就不敢對自己肆意妄為了。
其次,教孩子恰當保護自己的權利
「打回去」、和「多讓著」,都是不妥當的處理方法。
家長要讓孩子潛意識里形成這樣的觀念:即要尊重他人,但也不能犧牲自己的正當權益。
比如:同伴搶走了孩子的玩具。家長可以教孩子直接用言語反抗,「這是我的玩具,沒有我的允許,你搶走它是不對的!」而不是勸說孩子,算了,就讓小朋友先玩一玩。
要讓孩子學會什麼時候需要謙讓、什麼時候不能妥協,要為自己的權利發聲。
第三,通過繪本閱讀,讓孩子對霸凌大聲說「不」
孩子在幼兒園集體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東西被搶、受到威脅、被人欺負等問題。而且有些孩子膽小,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給家長說,長此以往,孩子心理很容易出現問題,從而變得沉默寡言、厭學、膽小、自卑、敏 感 等問題。
所以,家長一定要在平時生活中教會孩子如何應對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