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北大心理學博士李松蔚講的一個故事。他有一個9歲的女兒。在送女兒學游泳的時候,他發現女兒非常怕水,怎麼學也學不會。教練越告訴她不要害怕,越適得其反。
他很苦惱:怎麼樣才能讓女兒變得自信,克服對水的恐懼呢?他回想起一開始,女兒對游泳沒有這麼恐懼,但在經歷過幾次嗆水、以及教練的糾正后,她才變得越來越害怕。
「如果這時我跟女兒說‘加油,你可以的’或者‘加油,你很棒’,她可能會暫時壓抑自己的恐懼;但很快當她看到別人游得比她好,自己手勢又錯了,只會更加著急,陷入不斷嗆水的循環......」
于是,李松蔚并沒有鼓勵或者夸贊女兒,而是悄悄告訴了她一個秘密:「每個人學游泳都要害怕100次,你現在已經害怕十幾次了,再害怕80多次就能學會了。
」結果,她的女兒很快就克服了恐懼、學會了游泳,在水里像小海豚一樣自在。
為什麼如此神奇?原因在于,女兒害怕的情緒被接納后,又得到了重構,當她知道「害怕」是件正常的事情后,反應就不一樣了。
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能培養出一個陽光、自信、不畏挫折的孩子。但是,想培養一個自信的孩子,不能一味靠夸獎或是鼓勵。不妨試試這4種溝通技巧,幫孩子找回自信的路。
1
共情式溝通
有一次在公園,看到一群孩子在踢球,旁邊有一對母子在圍觀。小男孩明顯也想跟他們一起踢球,男孩母親便提出讓他上前加入。可是小男孩怎麼也不好意思上前,母親很不耐煩:「男子漢大丈夫,有什麼好害羞的!」最后小男孩滿臉通紅,哇地一聲大哭了出來。
心理學有一個詞是「共情」,即我看到你難在哪兒,你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是什麼,我幫你解決問題。一個害羞內向的孩子,你說「孩子你去交往吧」,他很難做得到。
父母只有蹲下來,理解他,知道孩子難在哪兒,才能幫他邁出重要的那一步。
記得有一次,我兒子在研究一道數學題,整整2個小時都沒有做出來,在那里唉聲嘆氣。我聽到之后,馬上走了過去。待我了解了情況后,我先是表示理解:「讓媽媽看看你的難題,哎你還別說,這題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確實挺難的。」
然后共情:「其實媽媽小時候數學特別差,連雞兔同籠學了半個月才學會,你比我強多了。不著急,咱慢慢來哈。」兒子聽后,自尊心得到了很大安慰,反而主動提出要繼續學,一定要攻克這道難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