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網上有一個問題:幼兒園,也存在「欺凌事件」嗎?
可能在許多成年人看來,幼兒園是孩子天真爛漫的童話世界,孩子們年紀小,再加上還有老師看護,又怎麼會出現一些「被欺負」事件呢?
但事實上,當孩子從家庭生活進入「團體環境」的時候,生存法則就已經發生了改變,除了要應對自理能力、學習能力等多方面的考驗之外,還得應對團體環境中,可能會存在的「惡意」以及「欺凌」。
之前看到一則紀錄片,研究人員對鄉鎮上的一所幼兒園進行跟蹤調查,結果發現:
在一天之內,欺凌事件就發生了一百多次。
在這一百多次之中,有一部分是我們成年人所了解的欺凌方式,比如說打架、辱罵等等,還有一部分,是我們家長常常會忽視的欺凌方式,也被稱之為「隱形欺凌」。
一般而言,「隱形欺凌」分為兩種。
第一種隱形欺凌:言語欺凌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的環境之中,一些小朋友可能會因為外貌、身高、穿衣打扮、家庭貧富等問題,進行言語上的攻擊。
這些語言攻擊,充滿了嘲諷、惡意和蔑視,就像一把沒有開刃的鈍刀,看起來對孩子的身體沒有造成任何傷害,但卻在無形之中,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帶來了非常大的傷害和影響。
第二種隱形欺凌:行為欺凌
在多數家長眼里,只要孩子不受傷,那麼在幼兒園里,小朋友們的打打鬧鬧,真的沒有必要「上綱上線」。
但實際上,行為欺凌,并非單單指的是孩子被打傷那麼簡單,因為還有一些行為,是家長看不到,卻對孩子產生影響和困擾的一種欺凌。
就比如說撓癢癢、推搡、扯頭髮、踢凳子、不經允許隨意動用小朋友的東西等等,這些都屬于行為欺凌的范疇。
這些行為,明面上不會造成任何傷害,也不會留下什麼痕跡,家長和老師也很難察覺,但不管是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而言,都實實在在的產生了傷害。
更為無奈的是,大多數「隱形欺凌」因為追溯起來比較麻煩,再加上孩子對「欺凌」的概念比較少,很難表達清楚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困擾,所以這些「行為」往往會伴隨孩子很久,直到孩子出現了一系列的反常之后,才得以被發現。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