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到底好不好?
這是很多家長一直以來都比較有爭議的話題。
果媽也見過很多家長,在孩子不愿意外出、社交的情況下,逼迫著孩子出去。
上次去幼兒園開家長會,老師在班上表揚了一個叫萌萌的女生,老師說:
「萌萌這學期的進步就非常大,剛來幼兒園的時候,性格太內向了,也不怎麼說話。
現在,在老師和同學的帶領之下,萌萌的話,也多了起來!」
萌萌的媽媽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女兒有點內向,但她并不覺得內向就是不好的。只是有些話,不太適合與老師說。
因為,萌萌真的太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畫畫了。
後來所謂的性格變得活潑,也是因為老師減少了幼兒園繪畫的課程,課外活動變多了。
似乎,所有人都覺得,孩子就應該是陽光、活潑的樣子,而不應該是內斂的。ADVERTISEMENT
這讓果媽想到《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
根據羅琳自己在個人網站上的回憶,她創作哈利·波特的時候,首次靈感是出現在1990年,那時候的火車晚點了。
她從6歲時候就開始寫作,但是在此之前,她還從未如此激動過,因為她腦海中有了靈感。
但可惜又無奈的是,她手里沒有能用的筆。
而羅琳是一個性格內向,有些靦腆的人,她不敢跟別人借。
但是,因為她的內向,卻讓她有了坐在那里思考的機會。她整整思考了4個小時,思考出了所有的細節。
在她的想象中,這是一個瘦弱的黑發小男孩,還戴著眼鏡,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是一個巫師……
小說人物的形象,在她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故事框架也逐漸形成。
01 關于「內向」與「外向」
在20世紀初,有3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阿德勒,弗洛伊德。
榮格,創立了人格類型學說。
他發現,阿德勒比較重視人的內心世界,便將阿德勒的研究稱為
而弗洛伊德比較重視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便把他的研究稱為「外向」。
帶入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是那些不愛說話、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孩子,是「內向」。而那些每天都很開心、好動的孩子,稱為「外向」。
但是,榮格也認為:沒有人是100%的外向型,也沒有人是100%的內向型。
更多時候,一個人會同時具有內向、外向兩個特征,但大多數人的思想,會傾向于其中的一方。
如果一個人不偏不倚,那麼這個人便是具有的「中向性格」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