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理性的思考,寫最走心的文章,療愈媽媽衝突的內心,大家好,我是親子講堂的Wendy老師
每一個哭鬧的孩子,都是在呼喚父母的愛和幫助——Wendy老師
「不買我就不起來」!
「5歲女孩撒潑打滾要玩具,父親原地看3個小時不制止,如果你是家長有什麼更好的教育方式?」
這是前段時間知乎上一個熱門討論的話題。
話題中的場景多麼熟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鬧「要脅」過。
而父母對此的反應無非這幾種:
第一種冷處理,一言不發,隨孩子鬧;
第二種拋棄威脅,直接走掉:你呆著吧,我走了!
第三種就是妥協,心軟地做出退讓。
以上這幾種方法,針對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場合下,可能起到一點作用,但事實上,每一種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01
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鬧「要脅」過。
在《媽媽是超人》中,馬雅舒的育兒方式曾被網友們質疑,說她「不懂教育,溺愛孩子」。
女兒不想吃飯要吃霜淇淋,一哭,就給;不肯睡覺,對媽媽又踢又打,一哭,就抱;不想上幼稚園,一哭,差點抱回去。
聰明的孩子,從此知道自己擁有了一招制勝的「法寶」,只要不停地哭,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馬雅舒的一再妥協,讓女兒米婭缺乏獨立自主能力,出現各種任[性.行.為],甚至面臨被幼稚園退學的風險。
妥協、溺愛,造就的很可能就是一個個任性的「熊孩子」,甚至「巨嬰」。
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脅,卻又不能妥協,不能打罵,於是很多媽媽們採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不理會,直接走掉。
孩子在家哭鬧,走開,別理他,哭累了自然停了;
孩子在外面哭,走開,別理他,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
就像那個索要糖果的小女孩,媽媽的消失,讓她再也來不及去抓心心念念的糖果。
也許,孩子會很快停止哭鬧,會變得「很乖」,卻並不是因為學會了規則,而是因為「媽媽不要我了。」
經常陷入這樣的不安和恐懼中的孩子,內心始終缺乏安全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