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叫:霍桑效應。
起源于美國一家叫霍桑的工廠,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廠對員工進行了「訪談」。
他們讓員工不限制內容,對工廠提出意見。
訪談中,工人們大膽地講出了工作中的不滿、以及需求。
沒想到,訪談過后的工人們在工作中效率卻提高了不少。
詢問原因才明白:大家被召見訪談后,他們都認為自己得到了關注,所以變得積極了。
心理專家梅奧由「霍桑效應」得出結論: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別人關注時,會下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方式。
這就是一種「看見的力量」,通過溝通去關注他人,從而改變對方的行為。
在教育中,我們也該做到經常去和孩子交談,去關注他,讓他會變得積極向上。
那麼在親子溝通中,父母如何去「關注」孩子呢?
堅持做到這「三談、三避」,會讓親子關系越來越好。
孩子的「興趣「要談
在《小小少年》中,一個11歲的男孩殷然有一個特殊的興趣:養蟲子。
為此,大家都把他當「怪人」,同學們都很排斥他,連老師都不重視他。
媽媽卻很支持他。
媽媽不僅經常陪著他去山里看蟲、找蟲,甚至聯系了懂昆蟲知識的老師讓兒子學習、交流。
還經常和兒子談論他養蟲子的話題。
媽媽說:
孩子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中時,眼神是非常迷人的,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給搞沒有了,那人生不是非常沒趣嗎?
是啊!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的孩子喜歡看書、打球,也有的孩子喜歡昆蟲、愛寫小說……
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東西。
孩子做自己最喜歡的事,就是他最好的自驅力來源,因為他有了興趣,才會去拼搏。
所以,當有一天孩子和你說他喜歡一樣東西時,千萬不要「功利」地去否決,而是做這三件事:
1)去觀察:
看看孩子是三分鐘熱度還是內心熱愛,從中激發孩子的天性。
2)去尊重:
不要因為「對學習無用」去阻止,給孩子一點熱愛,讓他充滿生命力。
3)去支持
父母從各方面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的賽道,并且做他身后堅定的支持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