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兒童教養
兒童健康
兒童安全
育兒好物
簡易生活
全部
    
孩子「撒潑打滾」已經不管用了,90后父母育兒觀:都是我們玩剩下的!
2023/10/25

當我們90后成為父母之后,才明白父母帶娃有多不容易。尤其當孩子出現撒潑打滾、無理取鬧等情況,一下子就想起自己的小時候,心中暗道:不妙!如果這時候心軟滿足孩子的要求,將來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因此,大多數90后父母的做法是:任由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他們在一旁「冷眼旁觀」。就如下面這個畫面:孩子鬧著要買玩具,在地上滾來滾去,還「威脅」媽媽道:「不買我就不走了!」然而,媽媽毫不心軟,隔著3米遠的距離跟孩子「對峙」:你鬧任你鬧,心軟算我輸!

最后,孩子發現這一招對媽媽一點都沒用,只好灰溜溜地爬起來,跟著媽媽回家去。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同款」經歷的家長紛紛在網上分享了自己「對付」娃的做法。

有一位家長表示:「如果沒人理他,孩子自己就識趣地爬起來了!」

還有一位家長說道:「不但不生氣,還笑著拍個照,給他留下黑歷史!」也有家長開玩笑說:「我就靜靜地看著他表演!」

網友們紛紛調侃:「時代變了,人類幼崽不好混了!」「小樣!這些都是我們玩剩下的!」「熊孩子」常被人詬病,而這大多是父母溺愛孩子造成的。但如今,「慣著孩子」已逐漸成為過去時。溺愛、袒護孩子的大多數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較為年長的父母。而年輕的父母,深知溺愛孩子的危害,在育兒的道路上,跟自己的父母走截然不同的路子。

因此,年輕的父母常與老人在孩子的問題上起沖突。比如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時候,老人看見孩子慢吞吞、做不好,就會接過來幫著孩子做;而年輕的父母往往置之不理,還攔住老人不要凡事都幫著孩子。

①快:更新育兒觀念年輕父母更容易接受新觀念。比如給孩子睡扁頭,在老一輩人的傳統觀念里覺得好看,是一臉福氣相。但在年輕人的審美里,圓頭才更好看,而且對大腦發育更好。父母學習和接受新的育兒觀念,堅持自己的原則,避免孩子遭受用生姜擦頭皮、捏鼻梁、綁腿等陳舊陋習的危害,能夠健康成長。

②準:直擊問題本質當孩子犯錯誤了,家里的長輩往往會出面袒護孩子,說著「孩子還小、不懂事」等慣用理由。而年輕的父母不以這些為借口,更直擊問題本質,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了。正因為孩子不懂事,父母更要趁早給他樹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避免孩子形成任性、霸道和自我等不好的性格。

③狠:堅守底線原則「哭」可以說是孩子的殺手锏,只要孩子一哭,很多父母就沒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李玫瑾教授講過「四個不要」的辦法:不要打、不要罵、不要說教和不要走開。此時跟孩子講道理是沒用的,等情緒穩定下來再好好安撫,但仍然不能滿足他的無理要求。父母要堅守底線和原則,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

但也有人認為:「這樣會不會太冷漠了!孩子哭得好傷心,實在不忍心啊。」還有人擔心:「孩子以后會不會討厭父母呢?」其實,重要的是父母不要離開孩子的視線,讓孩子知道你沒有拋棄他。等他哭累了之后,父母也要及時回應和安撫孩子。

這種做法在心理學上叫做「消退法」,是通過撤銷引發不良行為的強化因素,促使這些行為減少的方法。

與嬰兒時期的哭鬧不同,3歲以上的孩子發脾氣、哭鬧常常帶有目的性。這時候父母無論訓斥還是哄他,都是一種「強化作用」,導致孩子變本加厲,一次一次試探父母的底線。

如果父母不予理睬,那麼孩子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管用的,就不再自討沒趣,減少這種行為發生的頻率。年輕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不會過分溺愛和隨意打罵孩子,而是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減少不良行為。

「消退法」的原理來自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也被稱為「斯金納箱」。

斯金納將一只小白鼠放進一個設置了特殊裝置的箱子,小白鼠可以在里面自由活動,當它碰到杠桿的時候,就會有食物掉落、噴水、光照、電擊等情況發生。

在混亂狀態下,小白鼠逐漸知道觸碰杠桿能獲得食物和水,就會增加觸碰的頻率;另一方面,在電擊環境下,知道觸碰杠桿會受傷,也會減少觸碰的頻率。

斯金納通過實驗提出了一個「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他認為行為發生變化的條件與強化作用有關,并且強化作用又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父母可以利用「正負強化作用」,刺激孩子重復的正確行為,以養成良好習慣;同時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改掉壞習慣。

正強化作用:

通過增加令孩子感到「愉悅」的刺激,以增加正確行為出現的機率。例如「寫完作業可以玩一個小時游戲」,玩游戲是孩子喜歡的事情,增加了「愉悅刺激」,孩子就會積極地完成作業。

負強化作用:

通過撤銷令孩子感到「厭惡」的刺激,以增加正確行為出現的機率。例如因為孩子不想上學,家長帶孩子去撿垃圾。一天之后跟孩子商量:「要是你明天好好上學,我們就不去撿垃圾了!」

此時,「撿垃圾」成為了孩子不喜歡的事情,撤銷了「厭惡刺激」,孩子心甘情愿地去上學。

可見,「強化」一定意義上也叫「獎賞」,除了物質性的強化物,父母對孩子的表揚、鼓勵等都是「愉悅刺激」。與之相對的是「懲罰」,這是大多數父母常用的方式。「正懲罰」通過增加「厭惡刺激」令孩子減少不良行為。比如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打罵。「負懲罰」通過減少「愉悅刺激」,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比如沒收零花錢、不許玩游戲等。

可見,強化和懲罰是兩種極為不同的方式。但斯金納認為,人類對獎賞的積極反應優于對懲罰的消極反應。相信家長們也發現,懲罰對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效果并不好。一旦「厭惡刺激」停止,孩子可能會立即恢復原來的狀態,懲罰過度還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攻擊[性.行.為]。

因此,比起懲罰,父母利用「消退」和「強化」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或許更有效。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北醫護妹花80萬,將18坪舊房大改造,1坪都不浪費,衛生間干濕分離,陽光大陽台超治愈
2023/07/06
奶奶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7/06
新竹三口之家爆改40年老房,樸素布局卻一塵不染,看過的人都說溫馨:這才是真正的豪宅!
2023/07/06
月薪4.5萬,房貸530萬,買下40坪的房子,裝修壓力大,但有家了~
2023/07/06
斷舍離女孩出圈上央視,88㎡的家僅6件傢俱,常年堅持「不消費」
2023/07/06
52歲阿貝為愛妻用「6貨櫃花130萬」造60坪天然花園別墅,走進空中花園如進仙境
2023/07/06
屏東小夫妻,爆改46年狹長昏暗老房,改完明亮舒適,夢中情房無疑了!
2023/07/06
好多「懷二胎的媽媽」反應可能比頭胎大,這是為什麼呢?原因看這里
2023/11/11
朋友圈都刷屏了:一對「懂事」的父母,勝過「百萬的學區房」
2023/11/11
爸爸坐牢,媽媽出走,「獨自」撐起三代之家的6歲女孩,如今怎麼樣了……
202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