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天,我們幾個家長,相約小茶館閑聊。
大家的孩子都是初一新生,都將在三年后迎來人生的第一場大考。
有位家長滿懷焦慮地說: 「職高分流都50%了,有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
另一位家長附和道: 「是啊,上不了高中,讀不了大學,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大家一致認為,國中三年,學習是頭等大事,就算拼了命,也要把孩子養成學霸。
可就在大伙摩拳擦掌之際,一位爸爸卻掃興地說:
「我有個朋友,孩子在北京讀國際學校。
按理說,只要拿夠學分,保送到國外一點沒問題。
可就在初二那年,孩子被查出抑郁癥,到現在還休學在家。」
看過這樣一句戳心窩的話:
「孩子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的升學考試;但若只有分數,卻贏不了未來的人生大考。」
身為家長,誰不盼著孩子有個光明的未來。
可一味抓成績,結果很可能養出了「滿分」小孩,卻給了他「零分」的人生。
分數焦慮,正在把孩子變成考試機器
醫生陶勇在《自造》里,提起過這樣一件事。
一對父母,為了督促兒子學習,定下了十幾條嚴苛的家規。
「不能有自己的手機,不許結交差生,不許看武俠小說,不能用電腦打游戲……」
更夸張的是,孩子在高三后,連戶外運動、體育鍛煉的時間,都被剝奪了。
一次,陶勇去他家做客,一進門就感覺不對勁。
他看小伙子好像丟了魂一樣,毫無少年應有的朝氣。便小聲詢問,孩子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建議爸媽讓他出去散散心、玩一玩。
誰曾想,家長一聽到「玩」,馬上緊張地擺擺手說:
「明年大學聯考了,睡覺吃飯都顧不上,不就是為了考個高分嘛。」
最后,陶勇只能無奈地走了。
他在書里感慨道: 這代孩子真可憐,看上去衣食無憂,卻也都活成了考試機器。
是啊,在考試導向的教育體制中,我們眼里盯著孩子的學習,心里念著孩子的分數。都早已忽略了,孩子也是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他們需要休息,需要放松,需要從題海里掙脫出來,去曬曬太陽、吹吹風。
如若一味把孩子釘在書桌上,那結果只能是毀其天性,挫其銳氣,敗其心勁。
我見過考試考了99分的小學生,還被媽媽批評不努力,一邊哭一邊自責;
我見過班級前三的男孩,被家長要求考不了第一就別回家,最后自暴自棄;
我還見過,再怎麼努力也學不好,氣得扇自己耳光的小伙子……
從他們身上,你看不到一點孩童應有的快樂,有的只是迷茫、絕望和無能為力。
而父母身上,你也看不到一點放松悠閑,有的只是焦慮、急躁和疲憊不堪。
教育最大的謊言,就是只看重孩子成績,其他的什麼都不在乎。
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焦慮的父母,把孩子養成了一台學習機。
教育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分數
豆瓣超話 #我的孩子是學渣#中,經常有差生家長吐槽。
他們不是自嘲孩子遺傳了自己的學渣基因,就是抱怨孩子懶惰拖延,再就是表達對學霸家長的羨慕之情。
前幾天,一條另類留言,在超話中引發熱議。
一位爸爸說: 我特別后悔把孩子養成一個高分學霸。
他像很多家長一樣,從孩子上學那天起,就打定了主意,必須讓孩子名列前茅。
為此,他讓妻子辭掉工作,全程陪讀,而自己也不惜重金,給孩子報名師輔導班。
除了學習,家中大小事務,孩子都不必管;除了分數,孩子的心情狀態,也都不重要。
最后,孩子成績是上去了,一路綠燈地考入985名校。
但生活能力和行事方式,卻遠遠落在同齡人之后。
生了病不照顧自己,出了門看不懂導航,受了委屈只知道朝父母發泄……
眼看把兒子養廢,這位爸爸才在網上呼吁: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才是最關鍵的。
恰如家庭教育專家孫云曉所言:
「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只有生活能力提高了以后,他才能適應社會。」
你可以看不懂微積分,但要學會與人相處;
可以做不出卷子上的考題,卻要看懂生活的邏輯;
可以在一次考試中發揮失常,卻不能反復錯過人生的機遇。
比起卷子上的分數,能不能自食其力,對孩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美國投資學家羅伯特▪清崎,在TED演講上 ,分享過自己的成長經歷。
他有個當大學教授的爸爸,從小就囑咐他,只有尖子生才有未來。
但另一位長輩卻說,成績都是次要的,你要學好的,是生存這門功課。
當同齡人只知道用分數當敲門磚,清崎卻用一次次實踐,率先敲開了成功的大門。
他小的時候,就學著做家務、觀察自然界,稍微大點后,便去公司實習,體驗競爭的殘酷。
演講過后,有位高中生的媽媽留言說:
「盯孩子學習 15年,我才明白,拉開人生差距的,從來不是分數。」
那是什麼?
用哈佛大學李鈞雷教授的話說,是一個人真正的學識與能力。
而這,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聰明的父母,早就不在教育中內卷了
看過一個挺有趣的故事。
有個叫吉婭的女孩,是典型的「難拿高分」的孩子。
她很聽話,上課時,從來不開小差,下課后,也認真完成作業。每當臨近考試,她都斷絕一切娛樂活動,熬夜復習。
可就是這樣拼命,從小學到國中,最好的成績,也沒有擠進過班級前10。
起初,父母對她的分數也很是焦慮。
可當他們意識到,女兒也許不適合應試教育后,就開始多方面挖掘孩子的潛力。
帶她去戶外探險,去森林里觀察動植物,或者帶她參加社區舉辦的社會實踐。
漸漸地,他們發現,女兒很喜歡做生意,尤其是對數字,極其敏感。
最后,吉婭雖然沒有考上名牌大學,卻成了一名很出色的女企業家。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
「我們創造一個孩子,不僅有責任讓他長大,而且有責任讓他幸福。」
聰明的父母,早就不在教育里內卷了。
博主@九邊 ,就曾分析: 眼下的時代,高學歷不一定換來好工作。對于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讓孩子有門看家本事,更實用。
看到這里,你或許疑惑:不抓學習,難道就放任孩子不管?
當然不是。
教育咨詢師@鄭老師,就給出過2點可實操的建議。
①向內——找到孩子的天賦所在,激發孩子內驅力。
去年世界技能大賽上,江西小伙子李小松,一舉拿下了光電技術項目金牌。
如果沒有這場比賽,他仍是令長輩們頭疼的「差生」,被同齡人比下去的笨小孩。
但自從父母發現他喜歡「搗鼓電子產品」,并默認他可以組裝家中電器后,他便正式進入這個領域。
他雖是一名職高生,但因為熱愛,愿意主動提升技能,去啃難懂的書。
每個孩子都有專屬于自己的天賦。
只有幫他們找到天賦,才能激發其內驅力,幫他們走上人生該走的那條路。
②向外——提供情緒價值,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
為什麼一開學,家里氛圍就變得緊張?
因為家長心態變了。
你每天為分數焦慮,孩子自然惶惶不安。
可人生的大事很多,一次考試,不過是歲月里的一粒沙。
比起給孩子施壓 ,提供情緒價值,才是父母最該做的事。
別把孩子抓得太緊,有時候「松松手」更管用。
鄭老師說:
當我們幫孩子向內找到自己,又給他們營造出輕松的外部環境,孩子一定不會太差。
《佐賀的超級阿嫲》中,小主人公昭廣,是運動場上的健將。
只可惜,書讀得不好,文化課成績一直墊底。
一天,他拿著十分慘淡的成績單回到了家,愧疚地對外婆說:
「阿嬤,全是一分、二分,對不起。」
可外婆卻說: 「成績單上只要不是0就好了。1分2分的,加在一起就有5分啦!」
昭廣問:「不同科目能加在一起嗎?」
外婆摸著他的頭說:「人生就是算總和啊。」
其實,一場考試代表不了遠大前程,一行分數也彰顯不出生活的深刻。
「考試是個點,人生是條線。 沒有人因考試贏得所有,也沒有人因考試輸掉一切。」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別把分數看得太重。
要學會張弛有度地學習,恰如其分地生活。
畢竟,人生這場歷練中,找準賽道,比使蠻勁更重要。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