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天,我們幾個家長,相約小茶館閑聊。
大家的孩子都是初一新生,都將在三年后迎來人生的第一場大考。
有位家長滿懷焦慮地說:「職高分流都50%了,有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
另一位家長附和道:「是啊,上不了高中,讀不了大學,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大家一致認為,國中三年,學習是頭等大事,就算拼了命,也要把孩子養成學霸。
可就在大伙摩拳擦掌之際,一位爸爸卻掃興地說:
「我有個朋友,孩子在北京讀國際學校。
按理說,只要拿夠學分,保送到國外一點沒問題。
可就在初二那年,孩子被查出抑郁癥,到現在還休學在家。」
看過這樣一句戳心窩的話:
「孩子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的升學考試;但若只有分數,卻贏不了未來的人生大考。」
身為家長,誰不盼著孩子有個光明的未來。
可一味抓成績,結果很可能養出了「滿分」小孩,卻給了他「零分」的人生。
分數焦慮,正在把孩子變成考試機器
醫生陶勇在《自造》里,提起過這樣一件事。
一對父母,為了督促兒子學習,定下了十幾條嚴苛的家規。
「不能有自己的手機,不許結交差生,不許看武俠小說,不能用電腦打游戲……」
更夸張的是,孩子在高三后,連戶外運動、體育鍛煉的時間,都被剝奪了。
一次,陶勇去他家做客,一進門就感覺不對勁。
他看小伙子好像丟了魂一樣,毫無少年應有的朝氣。便小聲詢問,孩子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建議爸媽讓他出去散散心、玩一玩。
誰曾想,家長一聽到「玩」,馬上緊張地擺擺手說:
「明年大學聯考了,睡覺吃飯都顧不上,不就是為了考個高分嘛。」
最后,陶勇只能無奈地走了。
他在書里感慨道:這代孩子真可憐,看上去衣食無憂,卻也都活成了考試機器。
是啊,在考試導向的教育體制中,我們眼里盯著孩子的學習,心里念著孩子的分數。都早已忽略了,孩子也是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他們需要休息,需要放松,需要從題海里掙脫出來,去曬曬太陽、吹吹風。
如若一味把孩子釘在書桌上,那結果只能是毀其天性,挫其銳氣,敗其心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