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怎麼調整積極面對?」知乎上的這個問題,有著1000多萬的瀏覽量,在評論區10000+條回答中,有人說:
「你不是接受不了孩子平庸,你是接受不了孩子平淡。」「能不能接受不是你能決定的,老天有的是辦法讓你接受。」「我能,因為我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專注自己喜歡的事上。」「能接受,我就是平庸父母,他大概也要復制我的一生,做個平庸的孩子。我能接受自己,就能接受他。」
《大亨小傳》中有句話:
「當你想要評論某個人的時候,你只需要記住,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你所具備的優勢。」
養育孩子,也一樣。
父母用自己設定的期待去要求孩子時,往往會忽略孩子和我們的經歷、困境、成長環境都不同的事實。
想要求一個與我們不同而獨立的孩子,去滿足我們對人生的期待,本身就是一道難題。用「自私」的執著,去控制孩子的人生,最終只能適得其反。
01
失控的父母,失控的孩子前些天,和我的一位家長聊起她兒子時,她吐槽:「兒子放了多久假,我倆就吵了多少架。現在就等開學送他去住校,最好一學期都不要回來。」她兒子在學習方面一直挺自覺,可到了初三后,卻經常用壓力大想要放松逃避學習,一到休息時間就抱著手機,怎麼管都沒用。直到這次期末考試前一個多月,倆人再次為了玩手機爆發爭吵,她氣到極點,忍不住打了兒子一巴掌,沒想到兒子竟然叫嚷著要跳樓。那次沖突發生后,她和兒子一直冷戰到期末考試結束。本來她想冷處理等兒子道歉,沒想到較勁了快100天,兒子都沒有主動向她道歉。反而一個暑假過得樂不思蜀:晚上熬夜玩手機,第二天一覺睡到中午,餓了就點外賣,沒有外賣冰箱里有啥吃啥。
最后,她實在看不下去,忍不住和兒子主動溝通。結果倆人又吵起來,兒子吼她:「你能不能不要再管我了,我快要被你逼死了。我就是學習壓力大,想休息了玩會兒游戲,怎麼到你嘴里就成了十惡不赦了?」孩子媽媽一邊說一邊擦眼淚,她覺得自己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變成了這樣,不知道該怎麼管孩子了。心理學家杰弗里·伯恩斯坦曾說:「做父母的壓力,主要來自我們想要掌控自己無法掌控的一切。」因為無法控制孩子的所有,情緒和感覺失去了平衡,于是用「受害者」的方式,通過指責孩子錯誤行為的方式,把壓力甩到孩子的身上,卻忽視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否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就像這位媽媽,我了解到的,和她說的完全不一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她很少對孩子進行肯定,經常打壓孩子,拿孩子和別人比較,經常對孩子賣慘、訴苦、抱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