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世衛組織(WHO)就將心理問題擺在台面上公開討論,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大家對于心理問題不再「仇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心理疾病與精神病、矯情是兩碼事。
特別是抑郁問題,它與感冒、發燒一樣,是一種病狀而已,只不過發生率比較低,因此不為人們所知。
事實上,從觀測的數據來看,近些年來,心理抑郁有兩大趨勢非常明顯:
普及化 低齡化
簡單來說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患有抑郁問題,患者年齡段有非常明顯的低齡化傾向,從三四十歲到二十多歲,再到十多歲,甚至包括幾歲大的孩童!
事實上,這個問題很難真正定義,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抑郁問題得不到解決,后果將非常嚴重,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
曾經在心理學教案上看到過這麼一個案例:
事情發生在美國加州的一個中產家庭中,當地醫院接收了一名特別的患者,9歲,女孩,手臂、大腿、身上布滿劃傷,醫生感覺不對勁,以為是父母虐待未成年兒童,在治療的同時選擇了報警。
經過非常縝密的調查取證,最后發現這些傷都是小女孩自己弄的,與父母沒有任何關系。
不過當地相關部門還是依法起訴了女孩的父母,工作人員認為,他們在發現異常的情況下,沒有第一時間將孩子送去醫院治療,這是最大的失責!女孩患的就是抑郁。
事實上,抑郁是致殘率極高的一種心理疾病,在心理問題引發的悲劇中,至少有80%是抑郁造成的。
而更可怕的是,抑郁幾乎不可能自愈,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嚴重(里面包括治療時間)!
因此,避免孩子患病遠比治療更加重要。
心理問題看不見,摸不著,再加上表現特征與情緒波動的區別并不大,因此確實很難預防。
對此,兒童專家樊登給出了一種非常簡單的診斷方法:色彩法。通過孩子喜歡的色彩,來分析他們的心理,該方法雖然不能說100%準確,不過確實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
喜歡下面這兩種顏色的孩子,未來患上抑郁癥的可能性極大,家長要小心:
深藍色
偏深的藍色是非常經典的「抑郁色」,特別是深藍色,黑色中夾雜著明亮,二者在一起,反而讓神秘的黑色直擊靈魂。
盡管喜歡深藍色的孩子,智商普遍較高,他們的日常情緒波動比較小,面對困難,往往可以自主解決。可是成也蕭何敗蕭何,這種品質對于成年人而言無疑是好事,可是對于孩童而言,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不依賴父母的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孤獨,不管做什麼事情,第一反應永遠是自己做,感情是在不斷互動中建立的,而缺乏中間過程,心理上難免偏向于自我。
要麼不出問題,一旦出現問題,情況將迅速惡化,哪怕父母確實察覺到了不對勁,也很難真正幫助到孩子,因為自始至終,二者之間就沒有信任基礎。
綠色
綠色蔬菜、綠色植物,這個顏色好像天然代表著健康、自然,可是在心理學上,綠色可不是什麼好顏色。
喜歡綠色的孩子,性格平和、為人友善,但也因此缺乏特點,經常被人們所忽略。
人類是群居性生物,長時間不受關注的后果是心理會越來越敏感,一方面想要獲得更多的關注,讓自己變成萬人迷,另一方面又被個人性格所抑制,不允許自己那樣做。
不在矛盾中死亡,就在矛盾中癲狂,顯然,二者都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如果大家發現自己的孩子喜歡這兩種顏色,最好多關注一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再嚴重的心理問題,在早期都好解決。
除了顏色之外,某些孩子因為種種原因,天生就比別人更加敏感,那麼在與這類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呢?
根據個人經驗,結合專家的意見,我在這給大家總結了幾點,希望能給大家一些提示。
保持必要的互動
前文提到, 互動才能鞏固感情,這個道理與嬰兒需要撫觸一樣。作為心理問題的一種,抑郁與其它心理問題一樣,都可以通過愛與關懷來預防。
我知道現在成年人的世界不容易,又要賺錢、又要迎合領導,還得面對不講理的同事,每天下班之后,恨不得倒頭就睡,壓根就沒有精力去顧及孩子。
可是今天的不聞不問,意味著未來需要付出10倍乃至百倍的時間去解決問題,這樣對比來看,感覺還是前期累一點比較好。
孩子的要求也不高,爸媽只需要每天拿出30-60分鐘的時間去陪孩子看書、做游戲即可。
玩手機的時間隨便勻一點出來就能滿足條件了,這又有什麼難的呢?
2.教育時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波動
不聽話就打、就罵,讓孩子當眾下不來台,這種家庭環境下走出來的孩子,有心理問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試想一下,我們犯錯被領導訓斥時,心里還會抱怨呢,孩子雖然年齡小,難道就真一點都不在乎了?恰恰相反,承受能力較差的他們,反而更容易走入極端。
真正優秀的教育不僅需要向孩子灌輸正確的理念,還得顧及他們的心理變化,避免留下隱患。
可別覺得小題大做,當初「上海跳橋」事件還歷歷在目,不當的教育方式,確實會讓叛逆期的孩子做出一些讓所有人都無法接受的事情來。
與其等悲劇發生之后再去后悔,不如早點改變自己,這可比改變孩子簡單多了。
總結
現如今,健康的定義早就不再局限于生理,很多行業都會進行心理測試,難怪很多人說,心理上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