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后,初陽一歲半時,路晨和歸曉在孟小杉的酒店,舉辦了一場喜慶的婚禮。
比起許諾一生的儀式,這場婚禮更像一場隆重的慶祝,為他們能夠相伴一生而喜悅。
就像伴郎海東給路晨擋酒時,感嘆的那句一樣:「晨哥的婚禮,就是我的婚禮。能有人幫著圓了年少的諾言,也是種結局。」
同樣是年少時的初戀,海東和孟小杉認識的更早,他們的相知相許、轟轟烈烈,并不比晨曉淡了半分,他們卻走散了。
講起來是海東拈花惹草不注意分寸,但最終的結果何嘗不是種遺憾呢?
三分天注定,七分是人為。
路晨和歸曉最終能夠破鏡重圓,并非全然依靠幸運,更多的是兩個人的堅持和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年歸曉高中,路晨入伍去了邊關。
看似兩個人是因為異地戀,只一根電話線維系著脆弱的聯系而分的手,實際上有另外兩個更加深刻的原因:
其一,比起距離空間上的遙遠,更讓人不淡定的,是距離越來越遠。
路晨去了外省念大學是為了學業,但後來他去了更遠的邊疆。這種變化對于年少時的歸曉來說,完全是一種不安定因素。
而彼時,歸曉正經歷父母失婚、母親病重的家庭巨變,這種不安定的體感在生活巨大震蕩的刺激下,被無限放大了。
最終歸曉的各種情緒上的低落、痛苦和恐慌,逐漸演變成了路晨眼中的無理取鬧。
其二,少年人總是有一些別扭而難以言表的自尊心,或者說面子,讓他們三緘其口。
路晨不愿提及痛苦的往事,沒有向歸曉袒露選擇參軍的理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歸曉對這件事的認知都是「當初你非要去,說什麼都不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