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電梯恰好碰到樓下鄰居王姨帶著孫子回家,浩源哥倆趕緊喊了聲「奶奶好」。
王姨高興的合不攏嘴連忙答應著,同時支應旁邊的小孫子:「趕緊喊阿姨呀,又不是不認識,這麼大孩子了怎麼越來越不懂禮貌呢」…………
看著旁邊眼里滿含淚水的小家伙那委屈的樣子,我剛想安慰幾句,電梯到了。
我們簡單打了個招呼,王姨就拉著孩子下了電梯。
就在電梯門關上的那一刻,我任然聽到王姨在對孩子一個勁兒的數落。
當然,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理解老人,可是作為孩子,我們對他們不經意的一個
評價,貼的任何一個「標簽」,或許都會對他以后的性格和成長產生影響。
這讓我想到我們老家有個大學生,畢業多年不僅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如今32歲了,也從來不敢談婚論嫁。
不是孩子不夠優秀,而是從小的一些性格缺陷讓他總是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小時候,因為大人總是不經意的說「這孩子內向,不愛說話」、「這孩子不愛出去玩兒,攆都攆不出去」…………
時間一長,孩子真就默認自己是這樣的性格,每天宅在家里學習,不喜歡和小朋友們說話,雖然成績一直優秀,但社交能力卻很差。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未來的性格,往往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則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李玫瑾教授強調:孩子的教育,性格比智力更加重要。
而12歲之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所以,在這個階段年,這3件事兒父母千萬
不要逼孩子做,得不償失。
一:別逼孩子「打招呼」
當孩子沒有打招呼的時候,并不代表孩子就不懂禮貌。
可能是孩子處于認生期,也可能是孩子還沒有來得及做好準備。
父母千萬不要因為覺得沒面子,去逼孩子打招呼。
而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呵護他們幼小的心靈。
尤其在陌生場合,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去適應。
只有孩子內心真正豐盈了,才會養成好性格。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