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犧牲感」去引發孩子的內疚,只會讓彼此心的距離越來越遠。
放下情感勒索,不要讓窒息的愛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傷痛。
曾在星巴克看見這樣一幕:
一位媽媽,給女兒點了杯咖啡和一個甜點,自己卻只要了杯免費的冰水。
媽媽嘴上說著自己不愛吃,卻又忍不住感慨:
「別看就這麼點東西,可花了我大半天工資呢。」
媽媽的本意,或許只是想教育一下女兒,強調一下自己的付出。
但女孩卻明顯難以再咽下眼前的食物,臉上盡是掩飾不住內疚和自責。
我在旁邊看得很不是滋味。
李雪琴在談到原生家庭的話題時,曾說:
「當下,很多中國家庭的親子關系里面,犧牲感都特別重。最基礎的包括,這排骨給你吃,我嗦一嗦那桿;這魚最好的地方都給你,我吃那刺多的魚尾巴。可是,明明這條魚很大,為什麼一定要選擇不好那一部分,反復強調自己的付出?」
是啊,很多時候父母的付出和給予,本應該是愛的表達。
但當這種「付出」變成了「犧牲」,就會過于厚重,反而成了束縛和壓力。
犧牲感不是愛
而是以愛之名的控制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孩子會感激犧牲型父母嗎?」
網友@螺絲艼說:不會,甚至想要逃離。
在家里,父母有什麼好的都緊著她,自己卻吃剩的,用舊的。
出去逛街,超過100塊的衣服父母從來不要,但會給她帶回來1000塊的羽絨服。
而這樣的犧牲,就像一架天平,他們付出的越多,要兌換的砝碼也就越多。
但凡她在學習上有一些松懈,父母就會生氣地質問:「你都不讀書,那我這麼努力工作賺錢為什麼?」
她考試考差了,父母上來就是一頓指責:「你就考這麼點成績,你對得起我們嗎?」
她說話語氣不對,父母馬上耳提面命:「爸爸媽媽把最好的留給你,你就這樣對我們?」
對此,她一度深感壓力,幾近崩潰。
在心理學上,這種以「犧牲感」為要挾,讓孩子妥協的方式,其實就是:情感勒索。
說的是,一方通過不斷付出情感,使另一方喪失維護自己權利的倫理立場和道德勇氣,從而實現對另一方的掌控。
父母的犧牲感,本質就是一種精神控制。
台劇《茉莉的最后一天》中,林茉莉的媽媽是位留美碩士,婚后,她為了更好地照顧家庭,放棄了晉升為教授的機會。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