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
「哎,別人家的孩子是來報恩的,我們家的孩子是來報仇的。」
「哎,我上輩子不知道作了什麼孽,今生才會遇到這麼一個逆子!」
「哎,早知道他是一個逆子,我當初就不會生他了!」
……
我相信,這些話大家都并不陌生。有的可能是從自己嘴里說出去的,有的可能是從別人嘴里聽來的。但其實,叛逆不聽話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這和家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如果家長有以下幾種行為,孩子成為逆子自然就不足為奇了——
(1)給予孩子特殊照顧,讓孩子享受特殊待遇。
現如今,不管家里是獨生子女也好,不管是二胎家庭也罷,對孩子們的關注度都是極高的。所以,現在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爺爺成了孫子,孫子成了爺爺。」諷刺的便是,家人過分抬高了孩子在家庭的地位,讓孩子從小就享受著最高的待遇,而往往這種環境,就容易把孩子培養得極為自私。
比如,孩子喜歡吃的菜,家人總是想方設法擱置在離孩子最近的地方,以此方便孩子夾菜;孩子喜歡的水果,就算是一次性買了很多,但家人也舍不得吃一口,總想著留給孩子吃;父母也好,爺爺奶奶也罷,過生日都是一副可過,可不過的狀態,但只要家里的孩子過生日,大蛋糕、新衣服、生日禮物等卻一樣不能少……
在這種特殊照顧下長大的孩子,從小就感知到了自己的「威風」,喜歡發號施令讓家人為自己做一些事情,如果家人不從,自己就開始打人、摔東西。上學之后,孩子根本改不了這一套,依然對同學們使用這一招,最終成為全班同學的仇敵。
擺正孩子在家庭的地位,孩子的需求和意見,我們要仔細聆聽,但至于是否施行,還得父母再三掂量。
不能習慣性被孩子牽著鼻子走,作為父母我們得有自己的思想,只有不搞特殊化,孩子才不至于變得極其自私,才不至于沒有同情心,才不至于唯我獨尊。
(2)孩子犯錯正在接受管教,卻被其他家庭成員當面袒護。
表姐前兩天義憤填膺的給我們講了這麼一件事——她的二胎小兒子,白天已經吃了很多飯菜,外加零食,晚上散步回到家又想吃零食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