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孩子之間,并非一場交易,而是關于生命的相遇。
父母沒有犧牲感,孩子才不會有虧欠感。
作者 | 楓子最近在網上刷到一條246萬人點贊的視訊,感慨萬千。
飯桌上,滿滿一桌菜,但媽媽只夾蝦頭吃。
女兒夾起蝦肉就要往媽媽碗里放,媽媽卻一口拒絕了:
「我不愛吃那玩意,一共也沒多少,我就吃點蝦頭就行了。」
女兒不解,這不是還有很多嗎?
「那不是吃一塊少一塊嗎?好的都留給你們就行了,我就吃點你們剩的就行。」
見女兒不吭聲,媽媽又說道:
「我不都是為了你,要平常我自己在家能吃這麼好?能買蝦嗎……」
短短的1分鐘,滿滿的窒息感。
評論區,更是一片共鳴。
「餐桌上的肉蛋奶媽媽從來不碰,直到那個菜一頓又一頓熱得快餿了,她再全部自己吃掉。」「給我婆婆過生日,特意點了一大桌菜,她偏偏只拿個饅頭蘸菜湯吃,攔都攔不住。」……
不由得想起黃執中說過的一段話:
中國的關系很奇怪,我們要歌頌一種感情叫「你要犧牲,他要報恩」。
但實際上,父母用付出綁架了孩子一輩子,讓他們永遠都活在內疚之中。
這種通過訴苦、賣慘甚至自虐的方式,讓孩子覺得愧疚,從而獲取掌控權的教育,其實就是 虧欠式教育。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長大的孩子,終其一生都難以逃脫對父母的「虧欠感」。
前不久,有一位爸爸教育女兒的視訊火上了熱搜。
視訊里,爸爸赤裸著上身,嘴里叼著煙,單腳踩在凳子上,苦口婆心地說道:
「爸爸兩天只睡了四個小時,一天只吃一頓飯;
開車到工廠,停下車后空調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別人倉庫里睡一小會兒,就熱醒了。
36度的高溫下,中暑了都沒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像我這樣。」
女孩一邊聽,一邊默默掉下了眼淚。
最后,如爸爸所愿,女兒看到了他的付出和犧牲,但心里也種下了內疚的種子: 爸爸的辛苦,都是我造成的。
這些熱衷于虧欠式教育的父母,只想著用付出去兌換孩子的聽話,卻沒有想過,活在愧疚感中的孩子,究竟有多痛苦。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就曾有一項長達30年的研究,結果發現:
在負能量等級中,排在最后一位、最可怕的就是「羞愧」,其次則是「內疚」。
這兩種負能量,能夠嚴重摧殘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傷害力遠超悲傷、恐懼、憤怒。
被愧疚裹挾的孩子,會習慣性壓抑自我,充滿自責,心理內耗嚴重。
還記得《小歡喜》中的宋倩嗎,她總是和女兒強調:
「你從小到大都是我一個人帶你,我白天要上課,晚上要備課,還要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
每句話都是如此沉重,壓得英子喘不過氣來。
為了回報媽媽的「厚愛」,英子只能放棄自我去迎合媽媽,努力成為她期待的樣子。
但到底是活得太壓抑,英子最終不堪重負,抑郁成疾,選擇去死。
直到自盡時,英子仍在愧疚:
「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給我的愛。」「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是我沒有變成你們心里想要的樣子……」
當付出變成了一種「道德綁架」,當愛變成了一面「為你好」的旗幟,當給予也變成了一種控制手段的時候,父母的行為和語言,就會成為孩子心頭一輩子挪不走的石頭。
不是所有付出犧牲,都能被稱為愛。
虧欠式教育,不僅消耗孩子,也消耗親子關系。
知乎上就有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
但凡他考試考砸,爸爸就會訴苦:「你這樣對得起我和你媽為你起早貪黑嗎?你這點分數連我的油費都對不起。」
他不想聽父母的安排,爸爸就苦口婆心教育道:我們都是為了你。
更可怕的是在他犯錯時,爸爸會跪下來問他:你到底要我怎麼樣?
他崩潰又窒息。
所以無論是大學還是工作單位,他都選擇了遠離家鄉的城市,也很少回家。
他直言對父母沒有愛,有的只是還債心理。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趕緊把父母養他花的錢,早早還給父母,從此兩清。
心理學家李雪說: 若父母對孩子抱怨「我為你付出了一輩子」,言下之意就是「我一輩子都沒有愛過你」。
父母向孩子兜售自己的付出,實際就是在將愛變成一場「明碼標價」的交易。
被迫成為「虧欠者」的孩子,要麼一生都在償還,要麼一生都在怨恨。
電影《我殺了我媽》里的單親媽媽香黛兒,常常喋喋不休對兒子于貝爾說自己有多辛苦,多盡責。
一開始,于貝爾還會因為心疼媽媽而覺得愧疚。
但後來,媽媽說多了,他只覺得煩躁,甚至怨恨起來。
一次,學校進行家庭背景調查時,他直接撒謊說:「我母親已經去世了。」
父母子女一場,卻走到了這樣的局面,著實讓人心痛。
美國治療師薩提亞說:自我犧牲里沒有滋養,有的是期待、壓力和負擔。若我沒有符合你的期望,我從你那里拿來的,便不再是營養,而是毒藥,它制造了內疚、怨恨,甚至仇恨。
虧欠感到一定程度,必然演變成憤怒感。
既恨自己無能,不能報恩,也恨對方為什麼要付出那麼多。
所有的虧欠,最終都化作了親子間的一道道鴻溝。
尹建莉說:
真愛里沒有愧疚,只有輕松自在。不刻意渲染父母的苦情色彩,不用情感綁架孩子的自我意志,不用虧欠感做砝碼,強制孩子順從自己。
給孩子自由呼吸的天地,雙方都會感到自在。
做好父母前,先做好自己,給孩子價值感。
父母若將自己的一切都寄托于孩子身上,完全失去自我,這不但是對孩子的綁架,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董卿在初為人母時,重心就都在孩子身上。
這也一度讓她深陷焦慮,因為她無法繼續追求自我的成長。
好在朋友告訴她,你不必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事業,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讓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就可以了。
之后,她便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幾年后,她帶著爆款綜藝《朗讀者》強勢歸來。
她說,我應該很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對我有愛、有尊敬,他可以從我身上學到一些好的品質。孩子不是我止步不前的理由,我想和他一起成長。
你看,聰明的父母從不通過自我犧牲讓孩子覺得虧欠,從而綁架孩子。
他們會活成一束光,讓孩子看到人生可以這樣燃燒,可以這樣堅韌,可以如此生機勃勃。
他們在照亮自己人生的同時,也照亮孩子的未來。
付出的前提,是父母自己也要快樂,給孩子松弛感。
伊能靜生下女兒小米粒后,暫時退出娛樂圈,有網友評論:「這是每個媽媽都有的犧牲。」
她當下反駁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并沒有為孩子犧牲任何東西。」
「孩子沒有要你犧牲什麼,他要你快樂。」
是啊,孩子其實也希望看到父母快樂的樣子,父母過得快樂,孩子才會安心。
所以父母們大可以開心一點,輕松一點,不必凡事都以孩子的需求為優先。
如果餐桌盤中只有一只雞腿,父母想吃,完全可以把它吃掉。
如果覺得看孩子吃比自己吃還要開心,那就留給孩子吃。
但唯獨不要強忍著不吃雞腿,然后覺得自己真偉大,為孩子付出了那麼多。
父母沒有犧牲感,孩子才不會有虧欠感。
親子間都處于一種輕松、舒暢的狀態,才能建立起健康、緊密的親子關系。
劉瑜在《愿你慢慢長大》中說:
「應該被感謝的是孩子,是他們讓父母的生命更完整,讓他們的虛空有所寄托,讓他們體驗到生命層層開放的神秘與欣喜。」
陪孩子慢慢成長,欣賞一個生命的變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為人父母,不管出于何種目的,都不該制造虧欠感,讓沉重的愛套牢孩子的手腳,讓他們在內疚不安中長大。
調整好心態,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人生之路,可以輕裝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