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孩子之間,并非一場交易,而是關于生命的相遇。
父母沒有犧牲感,孩子才不會有虧欠感。
作者 | 楓子最近在網上刷到一條246萬人點贊的視訊,感慨萬千。
飯桌上,滿滿一桌菜,但媽媽只夾蝦頭吃。
女兒夾起蝦肉就要往媽媽碗里放,媽媽卻一口拒絕了:
「我不愛吃那玩意,一共也沒多少,我就吃點蝦頭就行了。」
女兒不解,這不是還有很多嗎?
「那不是吃一塊少一塊嗎?好的都留給你們就行了,我就吃點你們剩的就行。」
見女兒不吭聲,媽媽又說道:
「我不都是為了你,要平常我自己在家能吃這麼好?能買蝦嗎……」
短短的1分鐘,滿滿的窒息感。
評論區,更是一片共鳴。
「餐桌上的肉蛋奶媽媽從來不碰,直到那個菜一頓又一頓熱得快餿了,她再全部自己吃掉。」「給我婆婆過生日,特意點了一大桌菜,她偏偏只拿個饅頭蘸菜湯吃,攔都攔不住。」……
不由得想起黃執中說過的一段話:
中國的關系很奇怪,我們要歌頌一種感情叫「你要犧牲,他要報恩」。
但實際上,父母用付出綁架了孩子一輩子,讓他們永遠都活在內疚之中。
這種通過訴苦、賣慘甚至自虐的方式,讓孩子覺得愧疚,從而獲取掌控權的教育,其實就是虧欠式教育。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長大的孩子,終其一生都難以逃脫對父母的「虧欠感」。
前不久,有一位爸爸教育女兒的視訊火上了熱搜。
視訊里,爸爸赤裸著上身,嘴里叼著煙,單腳踩在凳子上,苦口婆心地說道:
「爸爸兩天只睡了四個小時,一天只吃一頓飯;
開車到工廠,停下車后空調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別人倉庫里睡一小會兒,就熱醒了。
36度的高溫下,中暑了都沒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像我這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