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動不動就哭」的情況很常見,有些家長說這是孩子「不堅強」,有些家長認為這是孩子「受委屈」等等。
不同的家長不僅對孩子掉眼淚的看法不同,應對方式也不同。
有些家長會對孩子這種「懦弱」的行為進行呵斥,讓孩子「憋回去」,也有家長會「哄孩子」,讓孩子哭出來,心里面「好過點」。
大部分的家長對于孩子「愛哭」這件事,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
就是覺得愛哭的孩子肯定是比較懦弱的,是「難成大事、難擔大任」的。
而那些不哭的,往往是非常「堅強」的,而堅強的性格要比懦弱的性格更適合發展,所以,在長大之后,愛哭的孩子必定不如不哭的孩子。
不過,事實卻不是這樣。
東哥是個生意人,在事業上也是非常勤奮,所以生意也是做得風生水起。
不過,為了能夠讓自己的事業發展得更好,給孩子帶來更理想的生活條件,東哥一直是堅持奮斗事業。
而東哥的人生經歷,也讓東哥在教育孩子方面變得比較「硬派」,覺得孩子從小就應該堅強,所以每當孩子哭泣的時候,東哥總是厲言呵斥,讓孩子「憋回去」。
東哥的孩子本來也是一個愛哭的孩子,但是每次哭泣的時候,自己等到的并不是期望中的安慰與溫馨,而是來自爸爸的嚴厲目光,是來自爸爸的呵斥。
久而久之,東哥的孩子就變得開始「堅強」起來,就算是想哭,也會拼命的「憋回去」,看起來堅韌多了。
而東哥,對于孩子的這種變化也感到非常的滿意。
與東哥的育娃理念不同,東哥的鄰居小靜是個溫柔而細心的媽媽,小靜的孩子和大多數的孩子一樣,小時候經常喜歡哭。
不過,小靜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東哥完全不同,她經常會讓孩子「哭出來」,或是安靜的陪伴在哭泣的孩子身邊,從來不會強硬的逼著孩子「憋回去」。
對于小靜的這種育兒方式,作為鄰居的東哥感到甚為不妥,很多次都告誡小靜,這麼養下去孩子長大肯定會變得很懦弱,會耽誤孩子的發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