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天幼兒園就開學了,又熬過一個漫長的暑假。
暑假過后,女兒馬上進入到中班了,以后就是一個中班的「大孩子」了,最艱難的一年多終于是過來了。
女兒所在的幼兒園,中班多加了一個班級,小班卻只有兩個班級,一個班級最多26個人,據說還沒招滿。
當然了,女兒所在的學校人數相對比公立學校肯定是少很多,但是也具有代表性,以小窺大,說明2020年出生的孩子,甚至是之后一年的新生兒數量驟降。
二胎、三胎放開之后,還是會有一些家庭選擇要二胎、三胎,19年的年底疫情爆發,之后迎來的是三年抗疫時間,雖然夫妻在一起的時間多了,但是因為疫情的影響,新生兒數量驟降。
昨天帶著女兒去上美術課,跟其他幾個家長聊天,聊到了今年幼兒園的招生。
往年孩子到了入園的年齡,家長提前要安排,很多時候不能如愿讓孩子進入理想的幼兒園。
今年孩子輕松入園,而且還有很多幼兒園招不滿,因為適齡兒童數量驟降,幾乎是斷層式的。
可以想象,這一屆學生以后基本上不具備升學壓力。
不管是幼升小、小升初還是,國中升高中,現有的學校數量比較多,但是適齡學生數量很少,當很多學校都招不滿的時候,升學壓力無形中就消失了。
當然了頂尖學校還是具備一定的壓力,家長都想讓孩子進入好學校,競爭壓力一定會依然存在。
但是至少孩子們可以有學可上,大膽地想象一下,即便是國中升高中,往年都是50%的錄取率,到了這一代孩子上高中的時候,錄取率都會大大的增加。
不過也僅僅如此了,未來工作、生活,還是要看以后的經濟發展情況。
開學季,山東某小學,一年級有43個班,我們都能感受到家長的壓力。
這真的是有人歡喜有人憂,這一屆幼兒園小班人數稀少,一年級孩子卻達到頂峰,而且之后人數就驟減。
一年級的小朋友是17年、16年出生的孩子,正好是剛開放二胎的幾年,到了19年迎來新冠疫情,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這絕對是頂峰了,后邊很難再出現這樣的頂峰了,至少近幾年不容易。
孩子的人數越多,這一屆孩子的競爭壓力就越大,家長承受的壓力也就越大,因為不管是升學還是大學或者是工作,名額有限,孩子數量驟增,所以壓力就轉移到孩子身上了。
不管是一年級,還是幼兒園大班、中班,都逃不過激烈的競爭力。人數越多競爭激烈越大。
選擇用何種心態來面對「教育內卷」,選擇用何種方式來面對「孩子的學習」,依然是我們要深度思考的一個問題。
不是要擺爛、放棄努力, 而是要拒絕「被盲目內卷」,拒絕盲目焦慮。
舉個例子吧,孩子上學,我們每天憂心忡忡,擔心孩子考不好,擔心孩子考不上,孩子的狀態是這樣,我們換一種心態,放寬心,孩子的狀態也大差不差。
中間不一樣的,只是我們的心態,當排除一系列的連帶影響后,我們的心態不會影響到孩子,影響的只是我們自己。
當然了,連帶影響不能排除,父母焦慮就一定會伴隨一系列的行為,比如說對孩子的管控增加,比如說通過給孩子報班讓自己內心安穩一些。
而這些行為對孩子的直接影響是,增加了孩子的壓力感,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對于孩子的學習成績大機率不會有積極的影響,更多是負面的影響。
當然了短時間內看,孩子更加用功了,學習的時間延長了,會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長遠來看,孩子不可能一直保持,孩子也會有逆反心理、會有消極情緒,可能到頭來孩子甚至很難配合。
綜合分析來看,與其焦慮不安,不如保持良好的心態,劃重點: 不是擺爛,是放寬心,提升自己的格局,不要糾結某個點,這樣孩子好受,家長也能舒服一些。
用「順向教育」來代替「逆向教育」,就一定會有收獲。
什麼叫順向教育和逆向教育?
舉個例子,父母想要讓孩子認真完成作業,具體到某一天某一點,父母對孩子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希望你能認真完成,因為你認真的程度代表你學習的效率和學習到知識的多少,這決定了以后你是進高檔寫字樓工作實現個人價值還是去工地搬磚。之后父母就假裝不經意,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這是順向的,讓孩子自己思量之后做選擇。
但是逆向教育的父母就會是另外一種溝通方式:你必須給我認真點,好好學習,必須要考出好成績……
父母是用一種強迫和壓制來督促孩子完成當天的作業的,這就是逆向的。前者能夠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孩子更獨立、更有遠見有規劃,對自己的人生更負責。
后者容易激發的孩子的依賴性、叛逆感,一旦孩子形成了「打一鞭子走一步」的性格,他們的人生就會非常被動,當然也不會有多好的發展。
以小窺大,父母敢于放開,愿意和孩子正向溝通,讓孩子理解了前因后果然后獨立做出選擇,就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