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兒童教養
兒童健康
育兒好物
兒童安全
簡易生活
全部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不停跟TA講道理!而高層次父母只做「這3件事」
2023/08/28

前幾天在餐廳吃飯,看到這樣一幕。

一對母子正在我隔壁吃飯,男孩拿起筷子,媽媽說:「筷子要往上拿一點,不然你不好夾菜。」

男孩拿起勺子,媽媽則說:「拿勺子的時候要小心,不要敲桌子敲碗,發出聲音不禮貌。」

男孩夾起一塊肉,媽媽又說:「不能光吃肉,多吃點蔬菜,不然長不高,沒有力氣。」

男孩說想喝飲料,媽媽又說:「小孩子不能喝飲料,里面有很多糖分,喝了對牙齒不好。」

最后男孩說了句:「媽媽你好煩。」

媽媽有些生氣了:「你怎麼能這麼對媽媽說話?這麼沒有禮貌,媽媽又沒有打你罵你。」

同為媽媽很能理解這位媽媽的處境,我兒子最近也是越來越叛逆,從小就不舍得打也不舍得罵,從來都是溫和的講道理,但是現在講道理也不靈了,還沒說兩句兒子就發脾氣。

直到最近看了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教授的一番話,才恍然大悟,她說:

「現在家庭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給孩子‘糾錯+講道理’。」

「很多父母認為打罵對孩子不好,就改為講道理,但是 講道理式教育就像拿小刀砍人,傷口雖然不大,實際上特別傷人,次數多了,時間久了,會讓人難以忍受。」

另外沈奕斐教授還解釋說,以前的家庭,父母沒空管教小孩,只是偶爾打罵一頓,現在的家庭6雙眼睛盯著一個孩子,每天都在孩子身后嘮叨不斷,所以講道理也一樣傷人。

仔細一想,確實如此。我們對孩子講的道理,就像唐僧對孫悟空念的緊箍咒,時間長了,會讓孩子頭皮發麻,極度想反抗。

一味地「講道理」,是教育過程中最大的危險。

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

有媽媽在群里問:「到底要怎麼管孩子?打罵不行,講道理又不聽。」

瞬間引發了很多寶媽討論:

孩子晚上不肯睡,跟他說不睡覺長不高,根本不聽,還是繼續蹦跶。

孩子要玩水,跟他說水弄濕了衣服會著涼,依然哭鬧著要玩。

孩子不肯刷牙,跟他說不刷牙會長蛀蟲,牙齒會爛掉,他還朝我吼:「不刷,不刷,就是不刷。」

可見很多孩子都是如此,好像沒長耳朵一樣。

其實不是孩子聽力有問題,而是孩子的認知方式和成人不同。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提出一個理論—— 「兒童自我中心」論。

即: 幼兒期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世界,難以認識到他人的觀點。

因此,當我們給6歲以下的孩子講道理多半都是徒勞。

當我們說不睡覺長不高,他只會想「我不困,我還想玩」;當我們說玩水會弄濕衣服,他只會想「水真好玩,我還要玩」;當我們說不刷牙會長蛀蟲,他只會想「我不要刷牙,刷牙很不舒服」。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概念叫 「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對于6歲以上的孩子,雖然他們能聽懂道理,但是對他們講過多的道理,也會引發他們的厭惡和對抗。

演員孫茜曾在節目中爆料過,說她媽媽特別喜歡說教,每次一放學就開始嘮叨:

「快去寫作業,還不寫來不及了。」

「筆不是這樣握的,你看你的字寫得歪歪扭扭。」

「你那是什麼表情?媽媽說你是為了你好,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考不上好學校。」

孫茜說本來她是打算好好寫作業的,但是一被媽媽嘮叨說教,就不想寫了。

作家三毛也曾在《送你一匹馬》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多年前,當我第一次回國,單獨上街去的時候,母親追了出來,一再地叮嚀著:‘綠燈才可以過街,紅燈要停步,不要忘了,這很危險的呀!’

當時,我真被她煩死了,跑著逃掉,口里還在悄悄地頂嘴,怪她不肯信任我。」

教育家盧梭說:

「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父母認為講道理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會認為父母是在說教、嘮叨。

頻繁的說教,更是讓孩子反感和叛逆,認為父母不信任。

想要進行有效地溝通,千萬不要一直講道理。

毀掉一個孩子,就是不停地說TA

那些在講道理式的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看過一位網友的故事。

網友說她決定這輩子不結婚不生孩子,目前已經把父母電話拉黑,工作也辭了,處于躺平狀態。

是什麼原因讓她如此頹廢和冷漠?就是因為父母30年來一直對她嘮叨、說教,否定、貶低。

尤其是近幾年,她工作和感情都不是很順利,剛開始父母還是說教,講一些工作不要眼高手低、要腳踏實地的大道理,談戀愛也不要眼光太高,要多出去和別人溝通交流。

後來就變成指責和打擊:

「叫你去相親你不去,你馬上35了,再不結婚就生不出孩子!」

「真不知道你這些年在干什麼,沒一份工作干得好,沒能力沒錢,看誰要你!」

過去幾年每周她都能接到父母這種說教和指責的電話,網友不接電話,父母就給她發微信,每一條都是幾百字,全部都是各種大道理。

為了逃避父母的說教和指責,她三年沒回家過年,去年她媽媽感染新冠后身體反應比較大,她才回去照顧,可沒想到迎面而來的依然是各種說教和指責。

一氣之下,她把父母都拉黑了。

網友說:「算了,掙不到錢就掙不到錢,不結婚就不結婚,或許我就是特沒用,這輩子也就只能這樣。」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曾說:

「嘮叨是把小刀子。」

當講道理孩子不聽時,父母就容易把講道理變成批評、指責。

孩子越不聽,父母說的話就越難聽,講道理帶來的傷害就越大,親子溝通和管教也就陷入惡性循環。

千萬不要小看語言的威力, 當父母講道理夾帶著負面情緒時,也是一種語言暴力,那些嘮叨說教的話,就像把小刀子在孩子身上一刀一刀的刮。

高層次的父母從不講道理,只會做這3件事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家長才嘮叨」,殊不知,是家長頻繁糾錯和講道理,才導致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想要管教好孩子,不妨改變一直講道理、說教的習慣,試試以下三個方法。

1、用體驗代替說教

有一位爸爸,他11歲的女兒想穿超短裙去參加同學生日會。

勸說不聽,他就自己穿上,女兒看到后連忙笑著說「是有點短,我不穿了」。

這位爸爸是退伍軍人,教育孩子時比較喜歡說教,後來在網上看到一位外國父親這樣教育女兒,才想試一試,沒想到女兒真的答應了不穿超短裙。

教育家杜威說: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

一直對孩子講道理,告訴他那樣做不對,要這樣做,還不如讓孩子撞一次南墻,讓他自己體會其中的道理。

孩子總是磨蹭,就讓孩子遲到一次;孩子不肯多穿衣服,就讓他不穿,等冷過幾次后就會懂自己添加衣服。

如果有些事情的后果不能立即體驗,還可以借用書本、影視劇等讓孩子體驗到后果。

比如孩子不愛刷牙,可以給孩子看刷牙有關的繪本,讓孩子看到不刷牙會怎麼樣,還可以給孩子玩刷牙玩具,讓孩子看到細菌是怎麼被牙刷清除的。

2、用身教代替言傳

有人說: 「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引領孩子。」

這句話我深有體會。

我有家族遺傳糖尿病史,所以特別看重兩個孩子的吃糖問題,從小就教育他們不能多吃甜食和飲料,但是孩子卻不怎麼聽,令人頭疼。

後來一位朋友來我家做客,說到:「我發現你家冰箱里有好多飲料,你們自己這麼喜歡喝,可能說破嘴皮孩子都不會聽。」

聽完羞愧不已,因為孩子爸爸特別愛喝飲料,自此孩子爸爸就再也沒買過飲料回來,帶孩子出去吃飯也不點飲料。

現在兩個孩子基本養成了不喝飲料的習慣。

孩子不會聽父母的,但是會看父母怎麼做。

如果孩子不喜歡看書,父母不妨在空閑多看書;如果孩子總是亂發脾氣,父母不妨反思下自己是不是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如果孩子放學后不自主寫作業,父母不妨每天下班后努力學習,提升自我。

3、用鼓勵代替指責

一期《星空演講》中,「凱叔講故事」創始人王凱分享了女兒學琴的經歷,新鮮期過后,女兒經常因為彈不好,放棄練琴。越說就越反抗,甚至還當當當亂彈一通。

王凱就趁女兒練琴時,掏出手機抓拍,然后一陣猛夸:「閨女,你看你挺直腰桿坐在琴凳上的樣子多優雅!」

接著又各種捧場,「寶貝,你看你這個音,爸爸都聽出層次感了,老師才教,你就會了,也太厲害了。」

此后女兒就漸漸克服了練琴的痛苦,每天都自主練琴。

想要孩子變得更好,不是一直說他、說他,而是要多鼓勵他。

就像《正面管教》中所說:

「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

「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教育切忌用力過猛,聰明的父母要懂得用巧力。

沒有孩子喜歡聽父母不停地講道理和嘮叨,嘮叨久了就會變成語言暴力。

想要孩子變得更好,就要改掉愛講道理的習慣。

用體驗代替說教,用身教代替言傳,用鼓勵代替指責。

共勉。

北醫護妹花80萬,將18坪舊房大改造,1坪都不浪費,衛生間干濕分離,陽光大陽台超治愈
2023/07/06
奶奶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7/06
新竹三口之家爆改40年老房,樸素布局卻一塵不染,看過的人都說溫馨:這才是真正的豪宅!
2023/07/06
月薪4.5萬,房貸530萬,買下40坪的房子,裝修壓力大,但有家了~
2023/07/06
斷舍離女孩出圈上央視,88㎡的家僅6件傢俱,常年堅持「不消費」
2023/07/06
52歲阿貝為愛妻用「6貨櫃花130萬」造60坪天然花園別墅,走進空中花園如進仙境
2023/07/06
屏東小夫妻,爆改46年狹長昏暗老房,改完明亮舒適,夢中情房無疑了!
2023/07/06
哈佛歷時75年研究發現:長大后活得幸福的孩子,都有「這3大特征」
2023/09/22
「拋媚眼寶寶」看爸爸打游戲火了,網友:這小眼神,你爸爸心醉了
2023/09/22
來錯地方了吧?爸爸「穿工作服」開家長會「被嘲笑」,網友:并不好笑!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