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餐廳吃飯,看到這樣一幕。
一對母子正在我隔壁吃飯,男孩拿起筷子,媽媽說:「筷子要往上拿一點,不然你不好夾菜。」
男孩拿起勺子,媽媽則說:「拿勺子的時候要小心,不要敲桌子敲碗,發出聲音不禮貌。」
男孩夾起一塊肉,媽媽又說:「不能光吃肉,多吃點蔬菜,不然長不高,沒有力氣。」
男孩說想喝飲料,媽媽又說:「小孩子不能喝飲料,里面有很多糖分,喝了對牙齒不好。」
最后男孩說了句:「媽媽你好煩。」
媽媽有些生氣了:「你怎麼能這麼對媽媽說話?這麼沒有禮貌,媽媽又沒有打你罵你。」
同為媽媽很能理解這位媽媽的處境,我兒子最近也是越來越叛逆,從小就不舍得打也不舍得罵,從來都是溫和的講道理,但是現在講道理也不靈了,還沒說兩句兒子就發脾氣。
直到最近看了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教授的一番話,才恍然大悟,她說:
「現在家庭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給孩子‘糾錯+講道理’。」
「很多父母認為打罵對孩子不好,就改為講道理,但是講道理式教育就像拿小刀砍人,傷口雖然不大,實際上特別傷人,次數多了,時間久了,會讓人難以忍受。」
另外沈奕斐教授還解釋說,以前的家庭,父母沒空管教小孩,只是偶爾打罵一頓,現在的家庭6雙眼睛盯著一個孩子,每天都在孩子身后嘮叨不斷,所以講道理也一樣傷人。
仔細一想,確實如此。我們對孩子講的道理,就像唐僧對孫悟空念的緊箍咒,時間長了,會讓孩子頭皮發麻,極度想反抗。
一味地「講道理」,是教育過程中最大的危險。
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
有媽媽在群里問:「到底要怎麼管孩子?打罵不行,講道理又不聽。」
瞬間引發了很多寶媽討論:
孩子晚上不肯睡,跟他說不睡覺長不高,根本不聽,還是繼續蹦跶。
孩子要玩水,跟他說水弄濕了衣服會著涼,依然哭鬧著要玩。
孩子不肯刷牙,跟他說不刷牙會長蛀蟲,牙齒會爛掉,他還朝我吼:「不刷,不刷,就是不刷。」
可見很多孩子都是如此,好像沒長耳朵一樣。
其實不是孩子聽力有問題,而是孩子的認知方式和成人不同。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提出一個理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