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沒幾天,閨蜜就和我哭訴要被兒子逼瘋了。
一首詩,兒子背一會兒,發一會兒呆,翻來覆去一小時也沒背出來;
一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磨磨蹭蹭要熬到11點才能完成;
開學測試,兒子從中上游一下跌到了倒數第十,閨蜜質問他為什麼倒退這麼多,他不僅沒有一點愧疚,反而振振有詞:
「我后面不是還有9個嗎?怕什麼?」
閨蜜氣得血壓蹭蹭往上飆,她說:
「為了他,我特地辭職在家陪讀,他倒好,我越操心,他越不上心,一點都不自覺!」
其實,沒有天生不愛學習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著名心理學家黃仕明曾指出:
孩子的內驅力,主要源于三種非常重要的情感力量:自主感、信任感、價值感。
而父母盯著陪寫作業,恰恰是毀掉這三感最快的方式。
很多父母以為,作業不盯著,孩子就不自覺。學習不陪著,孩子就不積極。
卻不知,陪學時間越長,父母角色越接近監工,有哪個孩子會喜歡一個監工呢?
兒童教育家楊杰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男孩剛上一年級時,媽媽就每天盯著他寫作業。
男孩覺得煩躁,做作業時,總是東摸摸西搞搞,媽媽不催他就不動。
時間久了,他就直接無視媽媽的催促,自顧自地跑一邊玩。
本來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完成的作業,他就是一拖再拖。
媽媽氣得只能動手,但越暴力,孩子越對著干。
媽媽打他一下,他就還媽媽兩下。
甚至,母子倆常常斗爭一晚上,孩子就是只字未寫。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
「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帶來的感覺是較勁、痛苦和內耗。」
孩子一旦發現自己被監督,被催促,就會激發逆反心理。
孩子不配合,又會帶來父母的吼叫、指責、打罵。
父母越是想要掌控,越是失控,最終徹底毀掉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超級育兒師》中就有一個叫龍威的男孩,陽光開朗,不僅游戲玩得很厲害,溜冰更是拿了當地的冠軍。
在說起自己喜歡的事時,他眼里總是閃著光。
唯獨一談到學習,他立馬就蔫了。
原來,他每次寫作業,媽媽就守在一邊。
他寫得提心吊膽,本該花在學習上的心思,全耗在了察言觀色上。
媽媽嘆一口氣,他不自覺地就緊張起來。
媽媽聲音大一點,他腦子更是一片空白做不出來。
整個過程,他不是在擔心出錯,就是害怕媽媽罵他。
也因為頻頻分神,又引發了媽媽更大的怒火。
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父母越陪→孩子越緊張出錯→父母越生氣→孩子越深陷自我否定。
試問,一個孩子學習時感受到的只有否定、無助、痛苦,他如何能投入學習?又如何喜歡上學習?
這位媽媽也坦言,兒子一年級時還肯學習,現在卻越來越差,經常考倒數,甚至還自暴自棄。
尹建莉老師說:「在教育中,想要他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
孩子沒有內驅力,往往是父母陪寫的過程,先把孩子寫作業的胃口給敗壞了。
嘮叨催促,強化了孩子的拖拉行為。
指責訓斥,加深了孩子學習的無力感。
粗暴打罵,摧毀了孩子的自尊自信。
當寫作業等同于受刑,孩子就永遠不可能自覺主動。
被動的只會痛苦,主動的才會激發熱愛。
節目《孩子說了算》就曾以「父母該不該陪孩子寫作業」這個話題展開討論。
其中有一位叫郭軼的媽媽,堅決認為不陪。
因為她曾經就是陪寫作業的受害者:無論怎麼費盡口舌、耐心講解、控制情緒,最終都會演變為聲嘶力竭、面目猙獰、無能為力……
孩子受傷,她也心累。
所以她只能無奈放棄,讓女兒自己管理自己,要是因為太磨蹭寫不完作業,就讓女兒自己第二天去跟老師解釋。
她也容許女兒做錯題,甚至做不出來的情況出現,讓女兒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當然,她也不是直接撒手不管,而是和女兒一起制定了寫作業的規則,幫助女兒規范自我。
放手的過程很難熬,但一段時間后,女兒反而越來越積極,會自己思考解題思路,規劃各科學習時間。
也因為逐漸掌握了學習技巧,女兒的成績不斷提高,這種成就感反過來又帶給她更多的動力,從而進入了學習的正循環。
不由得想起樊登老師說的, 大量優秀的孩子,父母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懂得放手,讓孩子為自己的作業負責。
有些家長可能不明白,為什麼不陪,孩子反而更自覺自律呢?
這是因為,人的行為動機分為 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父母陪在一邊,會讓孩子覺得這是父母讓他做的事,學習是為了父母,他做作業的動機,全是來自外在的壓力。
父母放手,孩子反而會覺得作業是自己的事,會自覺主動地去做,他的內驅力也就被激發出來了。
今年煙台市大學聯考狀元傅子聰在采訪中就透露,自己的父母從不陪寫作業。
而是給他一個安靜的空間,讓他可以專注學習。給他自由做主的權利,讓他規劃管理學習。
遇到難題,父母不是幫忙解答,而是讓他自己查找資料,獨立思考,讓他漸漸養成勤思考的好習慣。
同時,父母自己也時常在學習,做好榜樣。
因為在學習上有足夠的自主權,父母也沒有盯著成績,傅子聰一直保持著一種熱情,學什麼都是自覺自律的。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說:如果孩子得到自我管理的機會和支持,他們就會發展出自主性,獨立行為的能力和意志力。
孩子都是天生向好向上的。
父母退出孩子的作業,不是不負責任,而是用一種以退為進的方式,保護孩子對學習的自主和興趣。
孩子有自我驅動力,才會化被動為主動,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蘇佩里曾說: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是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要想點燃孩子的內驅力,父母一定要給孩子自主感、信任感和價值感。
1. 及時反饋:激發孩子的自主感
作家千尋媽媽分享過女兒的故事。
女兒平時做事喜歡磨蹭,唯獨學英語和識字特別積極。
因為學英語和識字的APP把及時反饋做的特別好:每學完一課,就可以領取一個小禮物,還會顯示出學習指數多少,超了多少人。
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被激勵,特別有成就感,女兒每天都惦記著要去學習,自主感特別強。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自主的關鍵,是持續、及時正向反饋。
這也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想讓孩子喜歡上學習,擁有足夠的內心能量,可以巧用即時反饋讓孩子「上癮」。
比如,讓孩子用清單的方式把眾多的作業,分解成一段段,每完成一個任務,孩子打一個勾。
就像游戲通關一樣,會有一種「過關斬將」的興奮感。
當孩子按時高質量完成所有作業,還可以獎勵孩子自由安排剩下的時間,讓孩子有愉悅的情緒,對下一次的作業更積極主動。
2. 無條件信任:給孩子信任感
曾經有一個叫趙啟琛的男孩,高一時成績在班上是墊底的,大學聯考時卻以全校第二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談到他的逆襲,他說:
媽媽從來不會因為成績不理想而責罵我;
在我迷茫時,她總是不斷地鼓勵我、支持我,給我擁抱。
正是這種無條件的信任,讓我始終不氣餒,不放棄,堅信自己可以。
在孩子所有能力中,自信是最重要的一項。
而自信,往往源于父母的他信。
始終無條件地信任孩子,他們內心就會充滿力量感,擁有更大的動力去投入學習。
這就叫精神崛起。
在自我認同下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從而努力去成就更好的自己。
3. 暗示法:喚醒孩子的價值感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權威性謊言」實驗:
他隨機召集18個孩子,暗示他們「你很聰明」「你是天才」「你不一樣」。
因為得到肯定和欣賞,他們以更積極的態度學習,他們不僅進步非常大,求知欲也特別旺盛。
因此得出了一個教育真理:
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暗示,就會塑造什麼樣的孩子。
所以,想要孩子自律,自我價值感強,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多說這幾句黃金句式:
「我知道你行的。」「你有力量去面對。」「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只要你想,就能做到。」「是金子總會發光。」……
擁有良好的自我價值感,孩子的潛能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
教育專家田宏杰說:
「孩子面對學習時,心中有兩種力量,一種是逃避學習的力量,一種是想要學習的力量。
在兩種力量的較量中,父母強化哪種力量,哪種力量就會成長,就會贏。」
我們有理由相信,每個孩子都想要好好學習,想要成為成績最好的那個。
但因為缺乏足夠的力量去抵抗學習中的倦怠和挫折,孩子難免會出現各種學習問題。
為人父母要做的就是放下焦慮,退出陪寫,給予孩子尊重、信任、鼓勵和方法。
我們才能強化孩子想要學習的力量,激發孩子終身學習的內驅力。
當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力量,那他腳下的每一步都是成長。
和諸位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