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案例?一二年級常考滿分的學霸,三四年級卻突然成績開始斷崖式滑坡?許多人將這種「三四年級現象」,認為是超前教育能量耗盡的表現。但哈佛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卻發現,導致成績下降的「萬惡之源」卻是——閱讀黑洞。
閱讀危險期,
閱讀力不練則掉隊
在研究中,哈佛心理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從幼兒園到小學三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量持續提高。
然而,這種進步到四年級突然停下來了,一些學生的成績不升反降,閱讀興趣一蹶不振。
究其原因,還得從初等教育的課程設置入手。無論是美國還是我國,幼兒園到三年級前,「學習閱讀」(Learning to Read)的主要內容都跟拼讀、生詞認知、書寫相關。
但從四年級開始,教學內容開始進階到「閱讀學習」(Reading to Learn),要求學生的閱讀技巧從理解生詞,進階到理解文章、沖突、深意等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上。
用大白話來解釋,就是:用閱讀來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低幼階段的「看」屬于初級的解碼能力,看懂生字詞,能明白文章大意即可。四年級后的「看」,是屬于識字量足以獨立閱讀后,更高級的全局理解能力。
一二三年級時,因為學習內容比較簡單,詞匯量較小,靠超前學習和反復死記硬背,考試拿高分基本不成問題。但上了四年級后,生詞量猛增,課文內容變長變復雜,練習題目對閱讀理解的要求提高,這時候,原本被掩蓋的詞匯量、閱讀力等問題就暴露無遺。
專家們特別強調:3、4年級如果沒能獲得「高階閱讀能力」,會造成長期的學習困難。
曾任加拿大的國家首席教授斯坦諾維奇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九歲孩子的眼淚是:他的同學們在閱讀進度方面已經挫敗了他,閱讀將影響他以后所做的一切。」
因為閱讀同樣存在「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閱讀的馬太效應
他解釋,「閱讀能力增長緩慢,會導致孩子在認知、行為和動機方面的負向累積,會阻礙孩子學術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并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這種狀態持續時間越長,孩子在更多的認知和行為領域表現會越差。」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