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案例?一二年級常考滿分的學霸,三四年級卻突然成績開始斷崖式滑坡?許多人將這種「三四年級現象」,認為是超前教育能量耗盡的表現。但哈佛心理學家們通過研究卻發現,導致成績下降的「萬惡之源」卻是——閱讀黑洞。
閱讀危險期,
閱讀力不練則掉隊
在研究中,哈佛心理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從幼兒園到小學三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量持續提高。
然而,這種進步到四年級突然停下來了,一些學生的成績不升反降,閱讀興趣一蹶不振。
究其原因,還得從初等教育的課程設置入手。無論是美國還是我國,幼兒園到三年級前,「學習閱讀」(Learning to Read)的主要內容都跟拼讀、生詞認知、書寫相關。
但從四年級開始,教學內容開始進階到「閱讀學習」(Reading to Learn),要求學生的閱讀技巧從理解生詞,進階到理解文章、沖突、深意等信息的綜合處理能力上。
用大白話來解釋,就是: 用閱讀來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低幼階段的「看」屬于初級的解碼能力,看懂生字詞,能明白文章大意即可。四年級后的「看」,是屬于識字量足以獨立閱讀后,更高級的全局理解能力。
一二三年級時,因為學習內容比較簡單,詞匯量較小,靠超前學習和反復死記硬背,考試拿高分基本不成問題。但上了四年級后,生詞量猛增,課文內容變長變復雜,練習題目對閱讀理解的要求提高,這時候,原本被掩蓋的詞匯量、閱讀力等問題就暴露無遺。
專家們特別強調:3、4年級如果沒能獲得「高階閱讀能力」,會造成長期的學習困難。
曾任加拿大的國家首席教授斯坦諾維奇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九歲孩子的眼淚是:他的同學們在閱讀進度方面已經挫敗了他,閱讀將影響他以后所做的一切。」
因為 閱讀同樣存在「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閱讀的馬太效應
他解釋,「閱讀能力增長緩慢,會導致孩子在認知、行為和動機方面的負向累積,會阻礙孩子學術能力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并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這種狀態持續時間越長,孩子在更多的認知和行為領域表現會越差。」
閱讀如階梯,一級級搭建得好,學習各科目就能踩著階梯層層進階。如果欠的閱讀債越來越多,成績的提升就越來越受短板的限制,在學習其他技能時就會面臨困擾和挑戰,舉步維艱。
許多家長錯過了孩子閱讀力培養的黃金期,等到學習出了問題,才投入巨大的財力和精力去東補西補,卻忽略了學習大廈的根基在于閱讀。
「不閱讀的孩子,正在成為潛在的差生。愛閱讀的孩子,都是潛藏的學霸。」這句話一點也不假。閱讀的強大影響力,在孩子的小學、國中以及未來的每一個階段都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按照大腦發展規律的普遍認知,12歲前不僅僅是提升閱讀能力的關鍵期,也是大腦改造的最后機會。
小學階段,比起報名五花八門的培訓班,抓好閱讀這件事,就給這項巨大的大腦改造工程打好了最堅實的地基。
別錯過塑造閱讀腦的黃金期
盡管閱讀如此重要,但可惜的是,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
人的大腦并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態大腦改造成閱讀大腦需要十余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
科學家曾經困惑過,人類和黑猩猩98.5%的基因是相同的,僅有1.5%的基因不同,為何進化的現狀卻有如此大的差異?
結果後來發現, 人類和大猩猩最大的區別,在于人類擁有語言能力。
盡管人類和大猩猩都擁有類似的視覺信息處理腦區,但是, 大猩猩沒有特異化加工文字視覺的腦區,因此無法像人類一樣閱讀文字符號。
研究中,科學家們察覺到,人類大腦中負責負責加工語言的腦區隨歷史演變,在不斷擴大。這個歷時千年從視覺識別區演化而來的「文字盒子區」,會對書面文字自動產生反應,是重新塑造我們大腦進化的關鍵。
但, 大腦不是為閱讀而生的。每個孩子剛出生時,大腦結構跟大猩猩的區別并不大。 這個文字處理區域「左側枕-顳區」要靠后天開發,而且,鍛煉得越多,腦區越大,智力得到的啟發就越多。
具有讀寫能力的兒童大腦,可改變語言加工的神經網絡聯結模式 ,從而進化為閱讀腦。
不識字的文盲兒童,大腦呈灰色,幾乎沒有變化。
閱讀越多,神經網絡越強大,在處理信息時越高效有序,應對在學業上越來越復雜的閱讀任務,就會形成正向循環,強者愈強。
有人在愛因斯坦去世后,研究他的大腦,做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他在掌握空間的頂葉顳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他的腦細胞也比別人多。
愛因斯坦在世時讀了遠超三萬本書籍,他在蘇黎世工業大學讀書時,在給妹妹的信中曾提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除了讀書之樂外,我從不允許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費在娛樂消遣上。」
但「會閱讀的大腦」不是天生的,兒童未加干預和訓練的大腦,閱讀區域激活和整合能力幾乎為零。
優秀的閱讀腦需要十年以上,日積月累的漫長訓練。
而抓住這個大腦認知黃金期,就是在孩子出生到小學四年級這個關鍵階段,進行文字滋養。
多讀,多看,多思考,重塑大腦,改造大腦,大有可為。
警惕「視訊腦」在與「閱讀腦」搶地盤
閱讀的意義重大,家長都心知肚明。
但,處于信息時代的孩子,圖書資源多了,看書的耐心卻少了。如何和信息時代「搶奪」讀者,成了父母們需要警惕的問題。
科技的發達,使得網絡、電子書、短視訊更為廣泛的傳播,這種更簡單快解的信息獲取方式,越來越受孩子們的歡迎。
各類經典名著被制作成影像聲音配樂兼備的小視訊,漫畫,看起來生動有趣,不費吹灰之力就能了解書籍的內容,刺激更多的多巴胺分泌,所以成為孩子們喜聞樂見的讀書新方式。
你不能說孩子不愛看書,因為在捷運、公交、甚至飛機上,到處都能看到抱著平板、手機的低頭族,沉浸在瀏覽網頁、短視訊、動畫片中「看書」,時不時捧腹大笑。
看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視更多時間的幼童,腦白質會縮小,他們的認字測試成績較差。
因為腦白質是腦部傳遞訊息的全導神經線,如果當中的髓磷脂(myelin)流失,訊息就會傳遞得慢,該部份腦部主要控制語言能力,萎縮后可影響兒童的說話、思考及閱讀能力。
「幼童長時間看手機或平板電腦,腦部結構會改變,有機會影響其說話及閱讀能力的發展。」
閱讀教育中有一個誤區,認為「學會閱讀即是閱讀的終點」。
我們所倡導的閱讀,是指沉浸式閱讀,邊看文字腦海中可以同步浮現或想象出書里的畫面,能夠從閱讀中感知新世界,解碼文本中的深層含義,深諳文本對現實生活的隱喻和折射。
閱讀力的培養,離不開深度思考。讀書的目的不只是看書,更重要是吸收、咀嚼、消化所學到的知識,把別人的整體知識框架打破,一點點在我們腦海重構,打造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和系統。
但研究表明,這種能力的培養只會在小學階段構建,如果12歲之前大腦從未體驗過這種感受,大腦就再也不能具備這個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