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有沒有想過,20年后你們的孩子是什麼樣?
或許,你們也曾迷茫,在如今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孩子當下的教育能不能跟得上未來社會的發展?他們的哪些能力將在20年后還具有競爭力?
這三組數據是著名兒童心理專家蘭海預測的未來。
第一組是20和47%。也就是說現在的工作20年之后有47%會消失,將近一半的人會失業。
第二組是20和65%。20年以后可能有65%的工作崗位是現在的我們所不知道的。
第三組是45%和55%。是指每個人進入職場工作的時候,實際上使用到或者被評價的綜合能力當中,只有45%源自學校學習的、可以用標準化方法測試出來的結果;而剩下的55%是我們身上所擁有的其他的基礎能力,包括獨立思考的能力、溝通表達的能力、自我認知的能力。
那麼,面對世界的千變萬化,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才能在20年后依舊保持競爭力?
01
對新事物保有好奇心的孩子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總是想一探究竟,這便是科學界常說的科學精神。可是,這種能力不是孩子天生就有的嗎?
「別亂問」、「別亂動」,類似這樣的話你有沒有和孩子說過?如果有,這很可能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殺手」。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張侃強調,當下所推進的早期家庭教育,并不是說讓家長早早地趕著教孩子數數、認字,而是希望父母早點意識到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
如果總是不等孩子好奇和探索,就早早將各種知識強行「灌輸」給他們,孩子的好奇心就得不到滋養,興趣很容易被磨滅。
等孩子長大后,可能最討厭的就是學習,也討厭接觸新的東西,真的變成了「厭」。
這樣的孩子在未知和變化的世界中也可能會最早被淘汰。
孔子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再看這句話,「學而不厭」也是建立在對新鮮事物有濃厚興趣基礎上的。為什麼不厭倦?因為孩子一直保有濃厚的興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才能夠想要去探索,并且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收到良好的反饋,從而更加主動地再往更深層次探索。
和孩子所學的知識相比,這種對事物產生興趣的能力,才能和20年后的未來銜接起來,才是保證孩子在巨變中仍有不斷的探索精神,依然具備競爭力的核心素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